李晶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150025
摘要:所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企业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每位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融合工匠精神于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敬业的态度和精神。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方法;专业基础课
一、“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
2016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成为了今年的热点词汇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理念,其产生与发展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最终便上升为了国家意志。为了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认识,我们需要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追逐其提出的背景和来源,才能较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合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的。
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文献数据来源、以“工匠精神”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发现, 2008年之前就有关于工匠精神的介绍,但数量较少且基本见于艺术类的期刊。从2010年开始,出于经济驱动的因素影响,有学者提出了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这个阶段,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全球的经济环境恶劣,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也不例外,陷入了困境。工匠精神开始进入媒体的视野,并被认为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品质的“良药”。2013年开始,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相关研究逐年增长,其显著地体现在国内智能手机行业。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更是让工匠精神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因素驱动下,工匠精神进入了2016年的全国两会工作已是水到渠成。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育,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B方案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独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1.目标的导向性:高职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要求先提炼,再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内容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针对最新的职业标准,把职业岗位所需的融入到相关的教学中去。
3.方法的实践性:高职教育教学必须强调实践性,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
4.评价的多样性: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掌握程度上,学生职业道德、就业的质量都是评价高职教育的重要指标。
因此,高职教育除了应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属性,还应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性。高职教育更应该强调职业素养的养成,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而职业素养包含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当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均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难以在两、三年时间内培养成企业所需的能工巧匠,因此通过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式,为学生毕业后的成长奠定一定的素质基础。
三、将工匠精神融合到高职教学中,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去
也有人说过,中国不缺“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其实,制度背后文化的缺失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原因。同样,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也不会自发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的科学引导,使之在实践中显现出来。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制度的创新。唯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大家才会对号召和激励做出积极反应。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入门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中,不怕苦,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敷衍、逃避。在平常的技能训练中不能仅仅止于完成了技能任务,更要着眼于完成得漂亮,引导学生不断趋向“工匠精神”。但不能由于工匠精神的浪漫,却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因此,用规则制度引导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是重塑工匠精神的唯一途径。本文从标准和评价制度入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采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1)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就要清楚本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中,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本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当然,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也要带头践行,给学生做榜样,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训周的改革:目前我们的实训都是单门课程的实训,近年来出现另一种实训形式,就是将两门以上的课程(一般由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不方便单独进行实训设计)整合成课程群,通过某个主题和工具进行实训设计。
2.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类的竞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专业基础类课程知识的比赛,加强和督促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反复学习和仔细研究。比如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的夯实计算机的基础,可以通过IC3或是ICT的竞赛。世界考试评鉴机构认为:IC3是最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它触发了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可以掌握和领悟其他高级的计算机知识。
3.围绕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某一方面开展社团或是选修课(提高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自愿的原则,由老师带队自发组建社团如“幻灯片高端制作与演示”、“玩转Excel为数据解忧”等非常实用的技巧开展相关活动,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高职院校的努力是无法完全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靠长期的实践积累,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质量优秀奖”勉励学生,打开“上升通道”激励学生。
5.发挥专业社团优势,加强工匠精神体验教育
专业社团是学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食品工程分院率先开展专业社团建设,目前已开展专业社团十四个,包括:烘焙社团、乳制品加工社团、肉制品加工社团等等。社团以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多样性的活动形式展示专业特色,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同学积极踊跃参加社团活动,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专注研发生产各种产品,这种专注推动学科文化,活跃校园气氛,共同发展,培养职业匠心,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融入渗透工匠精神,必须首先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让学生在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开启富含技术的精神资源,从本质上了解技术技能的实质所在,从学生拥有专注、敬业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理念。当然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同样需要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不断地计划、行动、评价、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评价、再反思,反反复复,最终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