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京组织召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座谈会。会上发布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并邀请职业教育界有关专家、部分职业院校校长、新闻界代表围绕职业教育的10年发展进行了座谈。 报告指出,10年间,职业教育在服务中求发展,取得了5大成就:一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依托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达6000多万人次。二是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三是探索了行业企业办学、集团化办学、行业与学校对话协作等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四是确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五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10年间,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作出了7项巨大贡献。
一是助推经济增长。1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
二是提高就业能力。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达95%以上,近3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
三是促进社会公平,90%中职生和20%高职生享受国家资助。
四是优化教育结构,中职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48.89%,高职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初步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
五是服务“三农”发展,“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
六是推进区域发展,60%以上的毕业生当地就业。
七是传承民族文化,开设50多种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特色专业,造就一大批文化传承者。
在肯定职业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报告也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9大问题:现有的法制体系仍不完善,难以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政府职责履行不到位、政策落实机制不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绝大多数省份尚未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协调工作量和难度较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缺乏衔接沟通,国家资格体系尚不完善;基础能力仍然薄弱,办学条件仍需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不适应发展需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仍是薄弱环节;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仍有待加强。
来自地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10余家新闻媒体的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