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圆梦大学

作者:卢爽 发布时间:2020-12-10 点击数量:


就业乃民生之本。为提升劳动者素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今年再次提出,两年扩招200万,目的是从宏观政策角度出发,使更多劳动者通过学习增长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在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就有这样一批扩招“大”学生,知识正在改变他们的命运。


40岁上大学 种地不再盲人摸象


五大连池农场职工刘杨今年41岁,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40岁时还能走进大学课堂,成为一名“大”学生。刘杨种植300亩大豆,家里还养着大马力收获机,小日子过得不错,但总感觉缺点啥。2019年夏天,“黑龙江省高职扩招专项考试”的通知送到家门口,这让他动心了。“以往种地,就是照葫芦画瓢!”看人家农药化肥咋配,他就咋配。“配方一样,可地不一样啊!”一到秋天,大豆收来,满是草籽儿。测土配方施肥、卫星导航、航化作业……这些名词听着都熟,但却似懂非懂。“特别后悔,年轻时没有机会多读书。”机会来了,为落实全国高职百万扩招计划,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针对垦区“高中阶段教育、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专项扩招,949名和刘杨一样的“大”学生在2019年冬天圆了大学梦。“我被应用技术专业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一宿没睡着觉!”2020年黑龙江省遭遇台风三连击,刘杨用学校教的方法改装收割机,每亩减少二三百斤损失,今年净赚八万块,比去年涨了4成多。“确实,没有知识,也能种地,但那就像瞎子摸象。”刘杨感慨地说。

从退伍兵到产业工人  用知识武装大脑

28岁的张洪瑞是一名退役军人,2015年应聘到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在有机酸菜生产车间担任品控员。“为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我们采用复合直投式乳酸菌进行人工接种,而且是厌氧发酵,一个大不锈钢罐子一次能腌60吨酸菜,哪怕一个最微小的失误,都会影响一整批酸菜的口感和质量。”五年前的张洪瑞还说不出这些专业术语,没上过大学,没学过专业知识,很快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在质检中,我能看出什么样的酸菜好,什么样的不好,但就是不知道背后的原因。”那时的张洪瑞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领导让咋干就咋干,由于不懂技术,四年后他依然在原地踏步。同样得益于全国高职百万扩招计划,张洪瑞在他27岁那年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课堂,成为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绿色食品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年学习,张洪瑞系统掌握了《绿色食品生产控制》、《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等课程。在公司有机产品认证与申报过程中,在有机白菜种植监管过程中,这些知识都发挥了作用。从过去啥也不懂变成了如今受同事欣赏的“能人”,张洪瑞今年晋升为车间安全生产负责人。


送教下企” “旺工淡学创新教学方式


扩招针对的五个群体年龄和基础知识层次不同。为做到有质量的扩招,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在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送教下企”、“订单式培养”、 “旺工淡学”等一系列手段,加快教学方式创新。“送教下企能有效节省学员的时间成本和路费开支,订单式培养能保证因材施教,学有所用。旺工淡学就是错峰授课的意思,我们一般都赶在农闲时节或者企业开工淡季集中授课,还大量采用线上教学,让学员工作学习两不误。”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食品工程分院院长潘亚芬说到。


“扩招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立足垦区,将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为北大荒这艘农业领域的航母贡献智慧。”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院长刘几何在采访中表示。


(转载自黑龙江日报(12版)202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