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
首页|部门概况|教学成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新闻动态|北大荒精神教育|资料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科研... 11-28
普法协会开展社团活动 11-27
挥手别秋遇见冬 11-17
敬夕社开展“孝老敬老我... 11-17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 ——普... 11-11
更多>> 
 
课程建设
概论课程标准
2011-04-11 00:00 思政部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高职各专业学生 制定时间:2010年4月25日

学 分:4 学 时:60

先修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

后续课:《形势政策》文化选修课

制定人:赵华

二、课程定位

思政部在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过程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部署,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认真贯彻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提出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的精神,把培养学生在就业方面所需的全面综合素质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作为重点进行探索。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我院作为地方性高职学院,为垦区经济建设服务是最核心的任务,“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等应用性人才为主,打造垦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学院办学的定位,为垦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和其他专业能力培养不同,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是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课程设计以坚定学生的信仰、提高认识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参与精神为目标,达到优秀公民社会责任能力提高与实践。

1、做到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2、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大力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3、注重于解读(历史、政策、未来)与引领(智慧升降,党国智慧沉降为个体智慧,个人抱负上升为党和国家目标)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

2、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准确掌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质。

3、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我国的内政外交等基本国策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素质目标:

1、热爱社会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较高的理论素养。

4、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5、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团队精神。

6、具有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1、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2、较强专业岗位适应能力

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4、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5、具备运用马克思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

课程总的教学内容以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为蓝本,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课程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跟据行业企业发章需要和各专业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人的成长和现代化道德人格形成规律选取教学内容。并从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专题化设计

1、专题化教学设计

专题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专题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实践课时分配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专题二 两会专题

民生问题

8

2

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题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

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成果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0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专题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2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和外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

2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专题七 北大荒精神

垦区跨越式战略

4

课时总计:60课时(理论课时:48课时/实践课时:12课时)

2、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本课程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12学时,包括课内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

课内实践:主题演讲、唱红色歌曲、播放影视资料、辩论赛、新闻播报、话题讨论等。

校内实践:校园劳动周感言、读书报告、社区服务等。

校外实践: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实施。

3、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序号

单元标题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教学情景或教学设计

作业或

思考题

课时

专题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程;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地位和意义。

能对理论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条件特征进行归纳,对若干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锻炼分析问题及表达、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

培养创新和科学发展观念。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可对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地位和意义展开讨论,辅之以必要的音像教学。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什么还要“中国化”?

专题一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实事求是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能对理论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评判。

增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培养求实务实精神。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提供一定的课外辅助资料;进行适当的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辅之以必要的音像教学。

分析毛泽东晚年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原因。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发扬求真务实精神?

专题二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国情;革命的任务、性质;革命总路线、纲领和三大法宝。

能对社会矛盾进行一定分析,对任务、目标进行正确选定,对社会现象进行归类。

培养坚定的革命理想。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讨论;对前后知识点进行比较;选放红色经典影片;“红歌”赏析。

如何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如何认识“三大法宝”?

专题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改造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经验和意义。

能对社会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对事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培养思变求进意识。正确处理人生的阶段转换。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提供图片资料;展开一定讨论。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为什么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专题四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能对阶段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一定深度的总结和反思;对相关前沿及热点问题进行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对建设道路的探索进行比较和评价;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播放相关的音像。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讨论:如何认识“发展是硬道理”?

专题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长期性、曲折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能对社会问题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和思考,能对理论观点进行比较,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帮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比对;播放相关的音像(《世纪中国》);讨论:“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你的人生规划有什么启示。

点评“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理解。

专题四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改革成败的标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主要形式。

能对是非有基本的鉴别、判断,能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基本判断,提高阐述表达能力。

培养思变求进意识、全局观念。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比对;播放相关音像;“红歌”赏析;

安排演讲,建议内容为: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家乡的巨大变化。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你是如何看待“猫论”的?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专题五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会对人生发展进行较合理规划,能把握社会问题的特质。

培养科学发展意识、效率意识;树立正确财富观和和谐观。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音像教学:《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市场秩序建设》;提供相关图片、数据资料;讨论“仇富”现象。

如何理性看待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如何理解所有制优劣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专题五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渐进性;依法治国概念。

学会对基本政治问题的判断、阐析;锤炼必要的政治嗅觉。

树立正确的民主自由观念、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展开讨论;介绍有关政治事件。

如何理解“主权高于人权”?谈谈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专题五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核心价值体系。

能对若干文化概念有基本的区分,对文化现象有较充分的思考。

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图文、数据);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讨论;播放相关音像;

如何从上海世博会看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融合?从玉树地震看民族精神?如何理性看待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专题五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主要任务。

能学会对若干社会问题的分析,养成对社会注意观察、调研的习惯。

培养正确的和谐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事业心、公私观。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进行课堂问卷调查;针对社会和谐度展开适当的课堂讨论与提问;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图文、数据);播放《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

谈谈你对当今社会和谐状况的判断与评价。你对建设和谐农垦学院有哪些建言?

专题六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能对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目标有较准确的判断,能认清“台独”的真面目,认识到统一问题的重要性。

帮助树立国家利益观,树立大局观念。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图文、数据);播放《台湾问题备忘录》或《香港回归实录》。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区别?如何认识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专题六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战后国际局势时代主题;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

能对当今国际局势进行判断归纳,学会从某一国际事件中较深刻分析国际关系。

帮助树立国家利益,确立和谐世界理念,树立合作意识。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选取近期若干国际新闻进行讲解或讨论;适当播放相关音像。

你是如何认识国家核心利益的?

专题七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种依靠力量。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能对个体阶层属性有较准确的定位和归类。

帮助树立群众观点,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和谐理念。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对家庭状况展开课堂问卷调查;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展开适当的讨论。

你是如何认识解决当前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的?谈谈你对人民解放军的印象。

专题七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学会从党、国

理想目标层面沉降到个人理想目标层面,能正确区分理想与现实,能处理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

增强对党的信仰、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述;针对党建展开必要的讨论;播放音像《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4、课程综合实践教学部分

层次

实践项目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学时

课堂实践教学

1.组织学生观看讴歌党的领导、讴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以及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优秀录像、电影;

2.开展课堂主题讨论、主题演讲或辩论等活动

3.唱红歌

1.加深对历史、对国情、党情和世情的了解,增强对教材中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2.能根据要求建构并陈述观点。

1.教师要有教学计划、有实施方案、有记录;

2.看录像、电影要求看完后组织学生讨论或写观后感;

3.组织讨论、演讲或辩论,要求学生写发言稿、演讲稿等;

4.由教师负责考核记入平时成绩;

5.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总结。

6

校园课外实践教学

1.举办全院性大学生主题辩论赛、主题演讲赛等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劳动周”服务活动;

3.组织在校内实习的班级结合专业实习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或主题研讨活动。

1.会以团队形式组织参赛或参加活动,能通过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建构和表达思想;

3.能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会运用课程理论撰写调查报告或实习心得。

1.教师要有教学计划,并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2.组织辩论赛、演讲赛活动,教师要组织和指导任课班级的参赛选手在班上谈体会。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心得体会,组织实习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或主题研讨,要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实习心得。

3.由教师负责考核记入平时成绩.

4

校外实践教学

1.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2.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企业、农村、社区参观考察;

3.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

4.组织在校外顶岗实习的班级结合专业实习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或主题研讨活动。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开展社会调查或参观考察活动,会运用课程理论撰写反映社情、民情的调查报告、观后感或活动心得

2.能结合专业实习,运用课程相关理论撰写实习总结或研讨会发言稿;

1.教师要有教学计划、实施方案、有记录;

2.组织社会调查活动,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出社会调查的参考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基础知识培训,然后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组织参观或志愿者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分享、写作观后感或心得。

3.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调查报告、心得体会质量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2

总计

12

备注

教师应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实效为原则,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其他课程开设情况、学时分配情况和自身教学情况以及教学条件,每个教学层次中适当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设计

(一)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法:从学生参与的角度看,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营造出人人动脑、共同参与、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过程互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作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问题讨论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由学生围绕布置的问题自愿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当发言、争论或辩论比较充分时,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述。

4.演讲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问题,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一是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5.辩论式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

6.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7.地位倒置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2—4次时间,根据特定教学内容,选取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教学,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该内容的教学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情境

1、对比式教学情景。教学导入中可通过典型范例和反例的对比情景,强化所讲授内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氛围。

2、对话式教学情景,即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营造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

3、思辩式教学情景。通过思辩的过程,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如教学中可预设并实现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问题上正方和反方精彩辩驳的情景。

4、人文感化教学情景。即发挥诗歌、音乐等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化和熏陶作用。如教学中可预设关于“理想”、“祖国颂”之类的诗歌朗颂,以情激情。

5、情感认知情景。即通过易于引起学生共鸣的本地域、本校典型范例中蕴含的真、善、美的教育内涵,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教学中可预设本地区、本校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以情感人。

6、同辈教育情景。同辈人具有身心特征的相似性、思想交流的亲和性、智力成长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可预设学生上台发言或展示课件讲课的情景。

7、传媒认知情景。可插入《道德观察》或公益广告视频。通过大众传媒的形象性、即时性和丰富性,增强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8.调研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状况,列出一定题目,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社会调查研究之后,在课程上进行交流讨论,分析提高。

七、课程考核标准

1、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单项考核与多元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既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追求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以期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力量。

2、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考核由四部分组成:“课堂考核”、“校内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和理论实际的应用,四部分的比例为:

课程考核成绩=课堂实践考核成绩(40%)+校内实践考核成绩(20%)+校外实践考核成绩(20%)+理论实际的应用考核(20%)。

说明:1、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

2、以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学院路660号  联系电话:0451-8812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