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
首页|部门概况|教学成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新闻动态|北大荒精神教育|资料下载
普法协会组织社团活 05-08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北大... 04-26
国家安全,青春挺膺 04-23
感悟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 04-23
“初心”马克思主义理论... 04-19
更多>> 
 
课程建设
概论教案汇编
2011-04-13 00:00 思政部 

课题

专题一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极其理论成果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立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

4学时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方法、手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导言:

千年伟人马克思

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千年伟人”的评选。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结果: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在评选活动的后期,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票数直线上升,并遥遥领先于爱因斯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后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者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案例讨论

1、马克思为什么会被评选为千年伟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上曾经出现过信仰危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请谈谈你的想法。

2、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哪些内容?你知道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什么吗?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案例点评:

1、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各种学说层出不穷,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更是多如繁星但是,没

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严谨科学而又博大精深,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武装了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更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严整科学的,是因为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这项活动的开展和报道,应该说是客观的。尤其是,这一活动不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传媒,而是由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传媒举办的,这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世界工人阶级来说,这是千年之交,时代赠予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最值得纪念的礼物!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是当今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世界进步人士要求变革社会的情绪的表现。当今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重新激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为了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人们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思想武器。这也是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以来最伟大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它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两大发现 :剩余价值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唯物史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P3。

几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了一条真理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概论》课教材中总的和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概论》课的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的提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程并不是平坦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是由于,要使产生于欧洲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适应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要使这种典型的以产业无产阶级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成为适合于以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基本群众,以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为基本条件的中国,这一过程必然是坎坷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地套用这些原理,而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按照本国本民族的形式,来加以科学的运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身内在要求。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 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 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 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用“新内容、新思维、新语言”写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它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中国实际的主要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人的正确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理解一:关于“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

这里用“基本原理”,是重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那些称得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东西”;防止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的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也都认为是“普遍真理”。

理解二:关于“实际”和“实践”

“‘实际’这一个概念,按照中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

“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广泛、更一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的含义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十月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人民的觉醒。由于俄国与中国相邻,且地大人多,经济文化落后,沙皇统治时间长而且政治腐朽,其国情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影响更为巨大和深刻。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认识到世界潮流的变化,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因而,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革命需要理论的指导,先后出现过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洪秀全的农民阶级的乌托邦,康梁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五四时期形形色色的“主义”,但是,这些“主义”都不能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概念。他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逐步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之后又对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的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并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形成了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

6关于党的建设。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毛泽东成功地完成了建设一个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一伟大创举。

《决议》还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一表述,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要反对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各种错误态度。

如何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各种错误态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是把毛泽东思想神圣化的倾向,有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观点,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都是绝对正确的,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必须坚决维护,只能照抄照办,甚至不愿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第二种是一种自由化倾向,这种观点对毛泽东一生的功过不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因为他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他一生中的伟大的革命事业和杰出的理论建树,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及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把真理当作错误来批判。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2、要认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那些同当时斗争情况紧紧相连的具体观点、论述,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活的灵魂,它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并且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说来,是植根于实践之中的创造性的科学,它是中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因此,它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而不可能一盛誉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永葆毛泽东思想的青春和活力。而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世界形势的两个基本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步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正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和科学分析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无限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我们只有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方能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

2历史依据:邓小平理论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3现实依据:邓小平在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形成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4理论依据: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创新、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建设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群众,特别是当代青年必须认真学好邓小平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那么,在道路问题解决后,如何沿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的问题就凸现出来。而要“走好路”就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就要求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关于党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有过重要论述。我们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也有巨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经把党的建设喻为“伟大工程”,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但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党的地位、作用、任务等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新情况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党对这些变化作出积极的反映,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里面。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二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这种情况表明当今世界正处在的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国的社会矛盾又出现了某些新情况。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党在新世纪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热点问题:

“数字中国”:增长背后的隐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甚至个别年份达到15%。但是,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我国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另外,据世界银行2002年底公布数据,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6-7%剧升到30%。我国耕地、淡水、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1/4、1/6。片面追求GDP增长,使教育卫生事业欠账太多。2000年,我国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仅2.87%,远低于教育发展纲要规定4%的标准;公共卫生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仅2.7%,而同年美国为13.7%,德国为10.5%,古巴6.3%,印度5.2%。世界191个国家公共卫生投资公平性排序,中国倒数第四。

有人认为,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赶超目标,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人认为,如果这种增长只是基于生产力低水平扩张,没有生产结构高度化演进,只会带来产品的结构性过剩与资源浪费;如果这种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造成收入与城乡差距扩大,这样的增长可取吗?争论引起我们反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发展观的演进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传统发展观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正遭受严峻的现实挑战。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和升华了国内外关于发展的种种经验,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党和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根本指针。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精神实质。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许多条件能加快我们发展。关键是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处理关系发展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才能用好战略机遇期。要站在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2.基本内涵。其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各个方面的发展,并推动共同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3.本质和核心。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重要观点。我们党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中心任务。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防止大起大落。同时,要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松紧得当。

2.坚持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五个统筹”的关键是统筹兼顾,就是在处理各项重大发展关系时,既要继续发挥先得到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着力解决另一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前,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发展、区域发展中的西部和东北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资源生态保护和建设。

3.坚持改革开放。当前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要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把扩大内需始终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处理好内需和外需、利用外资和利用内资的关系,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4.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实际工作的重要原则。现阶段要充分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必须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思考题: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学院路660号  联系电话:0451-8812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