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豁出去”而壮美
———追记总局劳动模范、洪河农场第二管理区主任徐元林
一个人患重病住院了。正是水稻扣棚、做苗床的节骨眼上,60多个农户纷纷扔下手中的农活,顾不得脱下带泥的衣裳,胡子拉茬、风尘仆仆地就乘飞机、坐火车赶往哈尔滨、赶往北京……这其中,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舍得花钱坐飞机……
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天,这个人去世了。管理区130户人家一下子去了200多人去迎接他的骨灰,哭声动地……一群粗犷的东北汉子双膝跪在他的遗像前,连磕三个响头:“大哥,你一路走好!来世咱们还做兄弟……”
5月3日,追悼会那天,风极大,农户们望着昏黄的天空大喊:“主任回来了,主任回来了!他回来检查咱们扣的大棚结不结实……”
5月8日,民间“烧头七”的日子。淳朴的农户用平时装水稻的麻袋,装了一袋又一袋的烧纸,赶到殡仪馆,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亲人”,当天,洪河农场周围烧纸断货……
这个感动了北大荒黑土地的人,就是徐元林。百姓说,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喝大杯酒、睡大火炕、当大管家、扛大红旗……
一个个“大”的场面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两大杯白酒依次斟满,徐元林端起第一杯酒高声对农户说:“我老徐办事,就像这白酒一样清清亮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干工作,也要像今天喝酒一样有力度!”说完他一饮而尽。接着他端起第二杯酒说:“我要求你们对我和管理人员也这么透明,有困难说出来,我帮你们解决!”第二杯酒又一口干了。看到这情景,在场的农户“唰”的一下全站起来了,异口同声地喊:“徐主任,你这么讲究,我们还能不讲究吗?”说完,掌声一片。
种地就找徐元林,有难事就找徐元林!
在农户眼里,“徐元林”成了一个品牌。
洪河农场第二管理区地处“锅底坑”,特点是“三低”——地温低、气温低、水温低,都是种水稻的不利因素。可农户说,徐主任的威望高,人品好,这“一高”足以抵“三低”。许多人就是冲着徐元林的人品来二区种地的。
“只要你走近了、走进了百姓,百姓就把你当亲人;只要你坦坦荡荡,百姓就信任你。”这是徐元林常说的一句话。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你千万别想不开。钱没了,可以再挣,命没了,可就彻底没了。遇到困难,有大哥呢!”徐元林对欲寻短见的张海玲喊道。
2002年,张海玲一家从绥化来到二区,连贷带借,投入了30多万元,包种了500多亩水田。全家人起早贪黑侍弄,眼看着别人家的稻苗“噌噌”往上蹿,可自己家的稻苗始终不长;人家地里都绿油油的,她家地里却红乎乎。经咨询才知,这片地是“旱改水”,水稻是受药害了。眼看30多万元要打水漂,全家人都傻了,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呀!连过路的孩子都说,今年这家可算“瘪瘪”了。张海玲想到了绝路。
这时,徐元林骑着摩托车来了:“别悲观,好好管理,能有一线希望就别放弃。今年颗粒不收,明年我还让你家种这些地。缺钱到我这儿拿,不用打欠条。现在就和我到药店买药救苗!”
两万块钱的农药赊来了,账记在了徐元林的名下。徐元林又帮着喷。没几天,稻苗绿了,张海玲全家有笑模样了。
秋天收割时,徐元林又骑摩托车来了,还带来两台水稻收割机。
这一年,张海玲家不但把30多万元的外债还上了,还剩了3万元,全家人乐了。
农户说,老徐看不得百姓掉眼泪呀!
徐元林去世后,曲传贵恭恭敬敬地把他和大家在一起的合影贴在了炕头,让徐主任时时刻刻和自己在一起。
曲传贵原来是个“破烂王”。2000年,老曲一家4口人来到农场,靠收破烂为生。看到别人种地挣钱了,2001年,他找到徐元林,试探着说:“我也想种点儿地。”
“行,我帮你!”当年,徐元林就帮助贷款3万元,又联系了农资,帮曲传贵种了120亩水稻。年底,水稻丰收,纯挣两万多元。转年,曲传贵将水田扩大到330亩,准备大干一场。然而,那年遭遇了特大低温冷害,一下子赔了12万元。
“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老曲说。
“你还是不是爷们?是爷们就振作起来,别让我瞧不起你!”徐元林冲着曲传贵喊道:“你肯吃苦有力气,地还得继续种,有困难我帮你!”
2004年,徐元林又给老曲办了7万多元的贷款,帮他种上180亩水稻,当年,老曲挣了5万多元。
2005年,老曲投入18万元,承包了300亩“旱改水”的地,没承想,水稻受了药害,眼瞅着绿油油的稻苗全蔫了,急得他坐在地头大哭。徐元林得知情况后,立刻请来农业技术人员帮助诊断,又帮助解决了3万元药钱,由于抢救及时,当年,曲传贵的300亩水稻不但没赔钱,还挣了3万元。
历经“三落三起”,曲传贵家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每年种地都挣十几万元,先后买了一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还在场部买了楼。
“大哥,我现在富了,买了楼,买了车,可你却没了,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徐元林帮助过的人太多了。从2001年至今,经他帮助过的农户有200多个,累计为其筹措贷款和物资合计1500多万元。
二区办公室西头有一铺大炕,从春播到秋收的这段时间里,徐元林和二区班子里的兄弟们就挤在这里。虽然,十几个老爷们滚在一起免不了汗味、烟味、臭脚丫子味;虽然离家开车只需一袋烟工夫,可他很少回家。这些年,他形成了习惯,一天不闻这种“杂味儿”,一天就睡不踏实。他说:只要咱睡在这大炕上,老百姓心里就有底。
二区离场部其实只有12.5公里,但一年里,徐元林在家住的日子仅有七八十天。妻子马婷兰在农场机关当档案员,有时好几个月都看不到丈夫的身影,每次老徐需要买药了,都是马婷兰代理并找人捎去。
徐元林也惦记妻子,因为她有心脏病,但只有到农场机关开会时,他才能抽空到妻子办公室坐一会儿。就这样,虽然相距咫尺,但却长期分居。
“春种、夏管、秋收,农户们种水稻就像在刀尖上滚一样,不容易啊,我得帮助他们!”徐元林常这样对妻子说。
徐元林把心掏给了农户,农户对徐元林也是真亲、真近。
在他住院期间,农户们纷纷表示,如果能用钱换回徐主任生命的话,我们愿意倾己所有。别说花钱,就是要我们的肝肾我们都给!
“我家小孩的命是徐主任给拣回来的啊!”农户张显明眼睛湿润着说。
张显明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走路都费劲,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玩耍。老徐听说后,催促他快点上医院给孩子治病。
可张显明有难处啊!
张显明是海伦市农民,2001年来到洪河农场, 2002年,他东筹西借承包了220亩水田,没想到那年遭遇了低温冷害,赔了14万元。
孩子有病,又欠那么多外债,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张显明几次想上吊。
就在他“稻子直脖,人耷拉脑袋”的时候,徐元林带领管理区的领导看他来了:“孩子的病还没做手术,是爷们你就振作起来再干一年,我支持你!”徐元林将张显明的困难向农场作了汇报,决定让他缓交地租。2003年,徐元林借给他两万元,又帮助他买来1万多元的农资。这年秋天,张显明有了一个好收成,徐元林又给他送来1万元钱,让他卖完秋粮赶快带着孩子去做手术。医生检查完埋怨说:“这不是你的孩子吧?再晚来几天,这个孩子就交待了。”孩子住院期间,徐元林一天一个电话,嘱咐一定把孩子的病看好。当孩子痊愈回来后,徐元林一有时间就到家看望。
这几年,张显明种水稻富了,他说:“徐主任不光救了我孩子的命,也救了我全家啊!”
在老百姓危难的时候,徐元林总是挺身而出,雪中送炭。
2007年冬天,对绥化来的农户王兵、王淑景夫妇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当时王淑景怀孕已9个多月,行走不便,他们的春节是在地号里的土房里度过的。
正月二十三,两口子高高兴兴地去医院检查,医生看后说胎位正常,分娩还得十天半个月。两人放心地回到了田间的住处。傍晚时,天下起了大雪,到第二天清晨,雪已下了60多厘米。也许是头一天坐车折腾的,王淑景突然感到肚子一阵阵疼痛起来。“可别是要生了吧?”王兵急得心里直发毛:“这大雪封道,啥车也进不来呀!”
雪后的第二天清晨,徐元林看到半米多深的积雪,心里“咯噔”一下,他记着呢,王兵的妻子就在这段日子分娩。一大早,徐元林就给农场有关部门打电话要推土机推雪,对方说,一般要等到农户都进入地号生产才推道。徐元林急了:“不推道不行啊!我们二区有一个孕妇快生了,高低得把道推开!”
推土机来了,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顶着呼呼的“大烟儿炮”,徐元林亲自指挥开道, 5公里的路程,他们推了大半天时间。
路通了,王兵一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晚上10点钟,徐元林派车将孕妇送到医院。正月二十五凌晨3点,孕妇顺利生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
这样的事做得多了,老百姓就对徐元林这个“大管家”绝对的信任了——有的种地大户,一次卖粮款几十万元,毫无顾虑地让徐元林管着;小两口闹矛盾,互不信任,最后约定把存款放在徐元林那里;徐元林家的一个几十万元的存折像是救济专款,谁家缺钱了,到那儿就支,连条子都不用打,年底卖了粮再还上,这么多年一直这样倒来倒去。这个存折帮助很多人渡过难关,走上富路。
人们都说,徐元林和二区农户之间的感情极不一般,他们是患难之情啊!
许多人就是在患难之时,得到徐元林的帮助的,陈多福就是这样。
陈多福,名叫“多福”,过去福却不太多。他1997到1999年种旱田,累计亏损18万元,总觉得生活没希望了。徐元林给他送米、送面,过年时送饺子,连对联都想到了。
之后,徐元林找到陈多福:“你养牛吧,有啥困难我帮你。”听了这句话,小陈立马跑到吉林牵回来30头价值9万元的肉牛。但牛拉到家卸车时傻眼了,还缺5万元购牛款,卖家说啥不让卸了。徐元林拍着胸脯对人家说:“我给他担保,到年底他还不上我替他还!”经过几年的精心饲养,陈多福不仅还上了全部债务,还在场部开了个农机配件商店。现在,他的配件商店已有固定资产50多万元,年纯盈利8万元。
第二管理区的130个住户中,有120户是从绥化、庆安和吉林等地引进的稻农,他们都是带着致富的梦想来的。
没想到,初来乍到,老天爷就给他们来了一个下马威。2002年,洪河农场遭遇了70年不遇的特大延迟性低温冷害,大部分水稻没有灌上浆,秋收期间又赶上雪灾,导致大面积减产。面对突然袭来的天灾,许多农户的思想压力很大。徐元林就带领班子成员起早贪晚挨家挨户鼓励大家抗灾抢收,加紧晾晒,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品质。当时,外来粮贩要以一元钱3斤的价格收购,徐元林不同意,他找到农场粮食处理中心协商,把清选机借来,让农户一家一家清选,使水稻达到三等粮标准,每斤价格高出市场价1角钱。仅此一项,全区农户多收入60万元。这60万元,对于当时的农户来说可是一笔救命钱啊!
徐元林知道这些农户不容易,所以他格外上心。每年秋收时,他都要一块地一块地查看水稻长势、水分,用脚踩一踩土壤结实程度,适合什么样的机车收获。先收谁家,后收谁家,早在他的心里了。
凭着当过两年农场粮食处理中心主任的经验,徐元林有空儿就研究粮食市场的走势,还经常与周边各大粮库和南方客户保持热线联系,所以每年二区农户的粮食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需要等待时机,他都能拿出准确的意见。他对农户敢于负责,对外来粮贩严格规定:“秤上不能少老百姓一斤,钱上不能少老百姓一分!” 粮贩子来收粮,先把钱打到管理区,他给起名叫“交易保证金”,以此来保证农户的利益。
“谁敢坑二区农户,我就跟他拼命!”
农户们信任徐元林,都觉得他给把关卖粮最放心。二区虽然地处农场的最东端,但由于徐元林在生产环节引导到位,水稻品质好,粮商抢着来收购,二区的粮价年年都比别的区卖得高。仅此一项,每年为稻农增收150多万元,近几年在卖粮上实打实地让老百姓多增收1000多万元!
如今,二区农户家中存款四五十万元的太多了,还有很多百万元户。
身患癌症的徐元林,临终前拉着农场领导的手,声音微弱但话语坚定:“我是洪河人,我还要回去……等病好后,我还要扛……扛大旗……”说完,他硬挺着坐起来,用颤抖的手端起水杯,喝了两小口水,意思是让大家看看,我行,我一定行!
徐元林担任主任的二区,各项工作都在洪河农场“扛大旗”。
每一次农场的重大决策出台前,农场领导都要来到二区,与徐元林共同探讨,因为徐元林是个老主任了,经验丰富。又是无数次由徐元林挑头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工作。
如今,一双沾满泥巴的雨靴还放在二区办公室的墙角,仿佛在等待徐元林再重走二区的水田,重新踏上他深爱着的黑土地。睹物思人,最惹愁肠。漫步走在复苏的大地上,那悄悄孕育的生机,似在诉说着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难的时候他为我们操心,跟着我们受罪。现在,我们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他却走了……”农户哽咽着说。
徐元林是个干活不要命的人。
他有个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下地,直到天黑了才回到区部。用双脚量完了地号,晚上躺在床上,他都要把全区每一家过一遍“电影”,想想各家都有些什么难事儿。
徐元林是个孝子,80岁的老母亲住在青岛,因为平时没有时间看望,他就利用大年初二值完班后往那儿赶,这些年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少……
马婷兰说,徐元林去世后,看到那么多人哭天恸地的时候,我才感到,我的丈夫并不只属于我自己,他属于大家。30年来,他把爱情给了我,把热心给了农户,把孝心给了父母,把敬业心献给了他的工作。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别人,唯独没给自己留下什么。
“徐大哥的病是工作太忙耽误了呀!他总说,等忙完这一段时间就去检查,等水稻插完秧,等夏管结束,等秋收完,等卖完粮食……”二区党支部书记陈庆辉每当说起这些,就捶打自己的脑袋。
徐元林常肚子痛,过去以为是慢性阑尾炎或胃病,长期靠吃一些治胃病的药和消炎药顶着。有时在地里肚子痛了,就到农户家中喝点热水,吃点止疼药,用手捂捂就挺过去了,然后还是与大家一样下地工作。有时,在区里给大家开会时,他肚子疼得不行了,就趴在热炕上烙一会儿,接着又起来布置工作。肚子疼得厉害时他满脸汗水,蹲在地上一半会儿起不来,嘴唇不停地颤抖。尽管这样,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
病魔无情地困扰着他,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一拖再拖,徐元林的病是越来越重。
今年3月3日,就在他病重的前一天,他来到管理区,由于连续降了几场大雪,开不了车,他从上午9点到11点半,步行了10多公里,查看了十几个农户的育秧大棚苗床情况。
3月4日,病情急转直下,家人和二区领导决定送他去建三江人民医院检查。走到半路,情况更加严重,在前进农场医院短暂停留后,农场领导当即调专车紧急送往哈尔滨治疗。经哈医大二院教授确诊,为罕见的“恶性间脾细胞癌”晚期,专家说这种病的患病概率为300万分之一,目前在黑龙江省尚属首例。
治病期间,徐元林挂念着水稻户的育苗情况,他打电话督促二区干部要下农户家里查看情况,别误农时。
“不要把我有病的事告诉大家,现在正是水稻扣棚的关键时期,谁也不要来,节气不等人呀!”在哈尔滨治疗期间,他打电话嘱托二区的干部。
几天后,徐元林生病的消息捂不住了,40多人“偷偷”坐火车,不顾一切地赶往哈尔滨。
徐元林的病情越来越重,3月24日,被转到北京武警总医院治疗。在路上,他对二区党支部书记陈庆辉说,咱们这么多年的工作思路是对的,还要按这个路子走下去,对农户就是要靠感情、靠服务。
此时,二区农户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几十人先后乘飞机进京探望徐元林。
人们来看徐元林,他却总不谈自己的病,而是问区里的工作情况,问大棚情况、农机具的检修情况……
就在徐元林弥留之际,他叮嘱二区领导,要处处为农户考虑,不能伤害老百姓;与老百姓要多交流,不能凌驾于百姓之上……
徐元林短暂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利的件件小事。
可小事不小,平凡中见伟大。
风风火火、大大咧咧、浓浓烈烈、坦坦荡荡、真真切切……
这就是徐元林!
英魂虽逝,精神永存!
别拉洪河呀,日夜奔流不息,那是徐元林精神在延续……(文章来源:农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