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楷模|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学院:守正创新 不拘一格育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该如何培养人
该培养怎样的人
在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学院
通过对七位老师同学的采访
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分院简介】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2009年成立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分院,秉承“博学 笃志 强技 精艺”的育人理念,坚持用双师素养育人,用工匠精神培育,用班子建设引领教风学风,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分院现有教职工43人,教师党员26人,在校生1210人,多次被评为学院“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安全稳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一名教师获省模范教师称号,多位教师在国家、省大赛中获奖。建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9门(修改),获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课题15项,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24部,公开发表论文95篇,获得专利8项。

团结协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计算机分院潘亚芬院长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最重要的,在她的带领下学院班子团结协作,引领教风学风全面提升,并运用铁腕迅速打造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教学队伍。良好的院风不仅塑造学生,也不断提升教师,正做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分院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规划、分解任务、加强检查、对师德建设中的不良倾向能防患于未然。同时,分院领导班子一班人率先垂范,讲党性、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班子成员在关键时刻都能站在团体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整个团队形成了积极向上、敢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英雄不问出处
腾讯总部唯一的专科生
计算机分院的毕业生付培凤进入腾讯集团总部已经五个年头啦!如今已经担任了测试部经理。通过微信采访付培凤,能明显感受到她工作的忙碌。刚刚庆祝了特区创立四十周年的深圳,给付培凤这样的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事实也证明,英雄无问出处。付培凤非常自信地说,整个腾讯集团总部只有她一个专科生,很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进不去的世界知名企业,付培凤不但凭实力留了下来,而且从未因学历低遭遇过被淘汰的危险。
说起她为何能如此自信,付培凤认真地在屏幕上敲下了她对母校的赞许:“我认为学校最可贵的是不墨守成规,每年都会根据计算机专业里的新技术尽可能地做改进和优化,在’技强’上不段加码,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独挡一面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不墨守成规,与时俱进,永不停歇,不断创新,恰恰是我们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有时老师还没备完一门课,这门技术已经过时了,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即便是书本也经常存在滞后的现象。学院的老师们在学科带头人赵静宇老师的带领下,把知识快速更新作为一条铁律。

“我要求自己和老师们每学期至少要讲一门新课,我备一次课别说讲几年,就是讲两次,如果我没有更新知识储备,那我就是对学生的欺骗,是对这个职业的侮辱。我们的课程设置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都是一流的。疫情期间,我们向全国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了8门计算机专业在线课程,我们也是最早一批开始线上教学的分院,由于措施得力,没有因为疫情耽误任何教学进度,这在计算机专业,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是很罕见的。”赵静宇老师说。
计算机分院的课程到底与时俱进到什么程度?听听这几个字:“云大物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绝对都是最前沿的!因为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分院的毕业生也炙手可热。
五年时间,计算机学院在校生规模从393人到1210人。近三年专升本学生数达到235人,年底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平均月薪4500元以上,麦可斯报告显示软件技术专业薪资全院第一,四分之一毕业生月薪超过8000元。
“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教育者都该思考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守正但更要创新,永远把眼光盯紧市场需求,让走出校园的莘莘学子充满能量,打好基础的同时拥有一技之长和过人之处,永远具有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老师不断做到知识更新,自身保持学习力,这些都会带动和感染学生们。”计算机分院的潘亚芬院长如是说。
喜茶创始人也是专科生
在最新出炉的“2020深圳创富百人榜”上,出现了一个29岁的年轻身影,他就是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根据榜单显示,聂云宸以身家40.92亿元列居深圳创富的第81位,也是这百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媒体报道总是不忘加上这样一句噱头:“聂云宸毕业于专科学校,创业十年身家40亿”。

聂云宸十九岁正读大学时就开始创业,而在我校计算机分院的优秀毕业生中也有这样一位大一就开始创业,如今已是三家公司CEO的年轻企业家——刘光卓。

“喜茶创始人是我们这代人的榜样,我看媒体报道强调他是专科生,我不愿意把这看成是对专科生的一种歧视,专科生怎么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平凡的蓝领,也可以成为大国工匠,更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任何结果都有可能。我的母校给了我这样的底气和勇气,自信与豁达。”已经毕业七年的刘光卓在微信里接受我的采访时这样说到。
刘光卓同学之所以大一就开始在外创业,和学院给学生们创造的良好环境是分不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技术人才,学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带着项目学,学习成果由项目进展来检验,这样的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上手实际工作,非常受企业欢迎。把就业前置,用就业指导教学,这是计算机分院对学生做的最负责任的人生规划。大一期间打基础,大二时导师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析就业趋势,进而指导学生如何选修学业,他们还积极帮助学生争取各种创业优惠条件,学生们不怕毕业,更不怕走进社会。连续五年来,这个分院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全省领先。
“出口畅,入口才能旺,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生存、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分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就业理念,做好指导、做好服务,全员抓就业,为学生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分院就业干事于洪涛老师说。

分院积极组建各类专业社团,其中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组建的“智慧农业社团”通过校内“金工实习”、“焊接及产品制造校内技能大赛”,校外“建三江七星农场实习”等实践活动,参加黑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银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对就业单位江苏常发集团的回访中,企业表示,分院学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精神好,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愿意长期与学校合作。
“校企合作、供需结合,培养适合企业发展所需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培养服务垦区,服务龙江,服务我国现代化需要的学生,是我们一贯的办学目标。”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分院党支部书记于文双说。
挂科“网红” 不抛弃不放弃
教育是成风化人的过程,只有面对那些方向迷茫、脚步放慢的年轻人才能真正看到一个教育者的格局和大爱。计算机分院不但有一群拼命三郎似的教师队伍,还有一个极富爱心的辅导员群体。

学生小枫是个网红,拥有几十万粉丝,网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通过网络在经济上也小有收益,导致他认为学业无用,完全放弃了学习。作息时间黑白颠倒,旷课、挂科,学业预警灯频频亮起,学校最初的帮助都化作了泡影,家长无奈决定放弃,就在准备办理退学手续之际,辅导员和各科老师不抛弃不放弃,一遍遍做着劝说和努力。疫情期间,改成了线上教学,辅导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他沟通,逐渐把他引入线上课堂,从最初的抗拒、排斥到一点点接受,再到认真听课,完成作业,最后是一门门补考相继合格。过去从不主动加老师微信的小枫,有一天在微信上跟辅导员敞开心扉,他说网络带给他的成功看来只是暂时的,先把学业基础打牢,以后再创业会更有底气。目前小枫已经非常有望顺利完成三年的大学学业。
“作为一个老师,不但要自身有大格局,更要教育学生有大格局,当他们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要使劲拉他们一把,永远不抛弃不放弃,让他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计算机分院团总支书记董鸿梅在采访中说到。
结 语
学生是学校和老师最好的作品。我想用开篇时腾讯总部那个唯一的专科生付培凤的话做结尾,这是她一字一句给我敲在微信里的:
“其实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但不管想做什么,都要给自己树立明确而坚定的目标,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给自己的技能强化,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有句话叫‘魔鬼在细节里,机会都在小事里’,然后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努力就好。
出来工作后才知道这世上有太多的能人,你以为的极限,也许只是别人的起点,所以只有不断的进取,才能不丢人,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要学习,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