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院 罗晶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作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义不容辞承担起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大学生逐步达到心理平衡、逐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过分强调思想政治因素,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为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在教育中只重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它们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而后者则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它们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矫正上,着重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塑造、转变上,主要是按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而进行的,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会倾向问题,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
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应坚持“平行渗透理念”,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实际问题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了心理问题,从而间接地达到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同样,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等因素外,也有可能是由观念问题所引起,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忧郁和消沉。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第一个环节,他们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最熟悉和了解学生,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使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首先了解到。所以,目前高校辅导员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甄别,做好沟通、关注和干预工作。辅导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方面是学校开展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和落实。如: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的组织,心理普查和心理建档等。但在各类活动中积极参加的同学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或者属于有些发展性的问题,而真正有问题的同学大部分没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所以,目前活动的组织存在局限性,辅导员对活动的组织也仍停留于形式层面。
在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只有少数辅导员初步具备咨询和辅导的基本知识,大多数还只是停留于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等教育方式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状态,有时也起到类似咨询、辅导的作用,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作用很有限。
目前,不论从高校教育管理机构还是大学生在理念上都认为辅导员应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由于传统工作体制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短期性,队伍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他们还不足以承担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咨询辅导等工作,所以在制度层面上尚未将更加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作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角色的不确定性使得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中表现为培训无保障、工作开展不平衡、工作层次较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工作积极富有朝气,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但是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辅导员专业知识结构中都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尽管在辅导员工作之前也要接受心理基础知识的短期培训,但一两门课或一两次讲座的学习,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咨询辅导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工作者,必须要求具备扎实的心理知识和工作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咨询工作经验,以及乐观、热情、真诚、善良、耐心、温和、自信、公平等性格特征,而辅导员的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三)从工作职责层面上表现为辅导员工作职责与学生期望值的冲突
由于辅导员主要肩负管理、教育学生的职责,不少学生前来找辅导员咨询,还带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赖,就是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例如,一个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导致失眠、情绪波动、焦虑等困扰。他向辅导员咨询的时候,或许会期望辅导员能帮助他调换宿舍,他会认为只要换了宿舍,自己的心理问题就能解决。一个学生感到孤独,没有朋友,他或许会期望辅导员能让他参加兴趣小组或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但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询。不少辅导员都懂得这一点,然而这却让学生误解,认为辅导员没有尽力帮助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四)从工作性质层面上表现为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
辅导员双重角色的冲突,源于两方面工作性质的不同要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需要被辅导者的主动配合和双方地位关系的平等,而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又要求辅导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做工作,致使被辅导者处于被动地位,产生不自觉的心理防备。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的过程中,咨访关系与普通的人际关系相比较,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纯交流关系。
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依据是比较确定的道德标准、伦理常规和价值取向;而作为心理工作者需要完全接纳学生,不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二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强调公共利益、政治方向、高尚品德;而心理辅导以为个体服务为主,以来访者内在能力与潜质发展为取向。三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的教育原则;而心理辅导以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微妙,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赖。长期以来,大多数辅导员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班干部和“问题学生”的身上,以实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预防作用”,这势必减少了对大多数“中间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明显的“油水”关系。为此,辅导员应积极采取措施(如建立辅导员心理热线、网络咨询、让学生轮流做班干部、轮流交谈等),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减缓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
(三)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日常化。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咨询形式,辅之以各种心理疗法如暗示法、行为法、认知法、人本主义法、音乐法等,同时还运用一些科学的测量方法,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1]方留.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
[2]葛喜平,徐娜.高等教育心理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4]黄踢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