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院 陈晔
【摘 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积极防范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不仅是急需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做为高职院校的关工人员,我认为应从“六五”普法教育入手,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守法、尊法意识,以多种形式推进法制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积极营造青少年法制教育氛围,引导青少年在学法懂法守法中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较10年前明显增多。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了表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占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 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 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 1%。
犯罪的主体的扩大化主要体现:由学历低向学历高靠近.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一些名牌院校的学生犯罪。也不排除硕士生、博士生。成绩优秀乃至一些成绩“非常优秀”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低龄化:由于人们受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过早地接受教育,这也形成了很多低龄学生较早地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由于低龄孩子缺乏一种成年人的生活经历,难以融入大学校园生活,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落差、困惑等不适应的心理难题,导致了一些刑事案件的发生。
4、团体性:群架案件屡见不鲜。为了讲“哥们义气”、“利益驱使”等情况。很多大学生拉帮结派,相互寻找保护、依赖,容易形成一个犯罪团伙。在大学校园里面,团伙性的打架斗殴现象越来越突出。
5、智能性:犯罪手断越趋于智能犯罪。主要类型有:侵害计算机网络。编制、传播计算机病毒。利用计算机网络诈取钱财。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实行各种犯罪的可能性非常大,且手段十分隐蔽,方法非常高端。
每个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都与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的息息相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文化因素。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等现象,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惑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攀比、跟从、贪图享乐造成的。
(2)就业因素。大学生毕业人数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559万人万,创历史新高。面对庞大而就业难的社会就业现实,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更快地安置好自己的工作,只是临时性工作,收入不稳定,是违反犯罪的主要原因。
(1)管理方面。现在大校园属于扩招形势,一些分数相对较低分数的学生,入学之后,行为懒散,放任自流,自我约束能力差,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形成“小帮派”团伙,无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现象。对于老师的教诲,采取了轻视的态度,不管不顾,致使酿成大错。
家庭是孩子最原始接受教育的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好与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后,误以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就不再过多过问孩子的校园生活状况,也没有与学校辅导员联系交流。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4、自身原因。包括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误和健康心理品质的缺失两个方面。(1)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影响,在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产生了误解. 一味地崇洋迷外,狂妄再大,目中无人,倡导个性自由,盲目地追求高消费,从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2)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典型群体,正处在学知识,认知成长期,心理与生理正趋向成熟型转变阶段。大学生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低,容易受不良环境的诱惑,不良心理如逆反心理、争强好胜心理、享乐攀比、好逸恶劳心理、嫉妒嫉恨心理、激情冲动心理等,是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和行为产生的一些重要心理因素。譬如,因“仇富”,“爱情”而陷入情网难以摆脱等不健康心理都是引起违法犯罪的具体原因。
1、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进行普法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2)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辩论会和主题班团活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主动去学习法律内容,提高学法兴趣。
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关心青少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亦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它离不开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关工人员,要抓住青少年的特点,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去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
1、加强日常管理。(1)关工人员要多深入班级、学生公寓,充分的利用好学生干部。(2)关工人员要提高谈话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多与学生们谈心、沟通,多角度地谈学习方向、谈成长理想等。(3)加强班、学风建设,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习质量。(4)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矛盾降到最低点,使学生们正视、冷静地处理好自已的问题。
2、正确而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是指导、规范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基础。大学生要树立积极而向上健康的人格,就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注重自身的政治素质、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遇事要冷静分析、辩证思考、理智行事,杜绝任何盲目地冲动与跟从。在每一件小事中,积累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积极健康而又乐观的人格,才是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3、开展良好的心理教育。针对这些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特点,积极为大学生开展各种心理讲座,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他们对两性、婚姻、事业、就业等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心、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要特别的留意、要特殊鼓励与照顾。尤其是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热情生活,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关心大学生每个阶段的思想成长过程。
4、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搞好家庭教育,积极与学校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搞好家庭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与学校保持联系,时常关心与询问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听取辅导员老师的意见,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于社会的精英人才。
5、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加强法制、诚信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班团活。感恩、诚信和法律构成道德教育的三个主题。要把大学生培养和塑造成一个遵纪守法、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培养和塑造成一个知恩图报、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公民,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感恩、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直接危害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安宁。通过各类途径来增加青少年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和水平。只有增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社区,才是我们加快法制化社会建设步伐的。同时,社会、家庭、学校更要付出一份爱来更多的关心与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