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系辅导员 罗晶
每一年的九月,都有一群年轻人跨进大学校门,开始他们人生的一段非常重要的生活,但是不是每一个新大学生都会迅速的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的与适应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其次是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最后是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作为老师,我希望每天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学生脸上充满自信、自豪,每天都能够从这个群体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由于从中学来到大学,参照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在中学时有很多学生都担任班长、团支书等班级干部,环绕在自己周围的,都是赞许的、欣赏的眼光和话语,但到了大学以后,自己在一个新的群体中,很不起眼、很不突出,班委选举时有的选不上自己理想的职位,有的什么职位都选不上,周围不再有那些欣赏的目光,赞许的话语,他们一下子由自信到自卑,由奋发到消沉,甚至发展到学业没有完成,个别的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轻生厌世。例如,05高级护理2班在班级班干部竞选时,团支书一职有7个人参加竞选,结果是残酷的,只能有一个人担任此职务,其他人势必产生失落感。因此,我个人认为,要想保持中学时代那份好的感觉,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大学一年级尽快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如何转换角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尽快”,即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尽快学会独立面对新的生活,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
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了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迷失方向。应该说,绝多大学生都是有理想、有进取心的,有的同学一来就跟我他们的打算。大凡目标明确的同学,在学校学习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混文凭”当作新目标,必然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我认为,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上大学不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一旦升入大学,有同学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一口气了;有的把“混文凭”作为学习目标,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学到什么东西,而只是想着考试怎么过关,怎么快点过完三年,怎么打发时间,一方面他必然会感到大学生活茫然、空虚、枯燥、乏味,另一方面还会产生侥幸、投机心理,学习不肯用真功夫,只想企图通过作弊等手段来通过课程考试。(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诸如“他们玩我也玩”(迷恋上网,打游戏机),“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3)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人生离不开价值的目标指导,不是以正确的价值目标为指导,就是以错误的价值目标为指导;不是自觉地确立价值目标,就是盲目地被一定的价值目标所左右。就会随意消耗自己的青春时光。所以,大一新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学习不勤奋,那是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很勤奋,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大的原因是学习方法问题。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碰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特点,中学生已习惯了老师天天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生活需要自理、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安排等,大一新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中小学的方法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是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一门课程,同样的知识量,在中学可能要安排200个学时,在大学可能只有50个学时,不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举一反三,反复讲解,一直讲到大多数人听懂。第二,是教师授课辅导的时间少,学生自学时间多。因此实际上学生掌握知识大部分是靠自学。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了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第三,是大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师)的教学技巧、表达能力可能会比中学教师差。在中学,一般都是把本校最优秀最有经验的教师安排教高三,但是大学不可能刻意的去安排这样的老师。所以同学们一比较就会觉得大学老师不好,从而丧失学习兴趣。第四,是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少、考试次数少,但考试的题量和难度大。
3、尽快学会独立面对新生活
大学的环境有别于中学。在中学里,班主任管着;在家里,有爸妈操心,从学习到生活,一概不用考虑,一心读书就行。在大学里,远离父母,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已,管理自己,管好生活,不要让父母老为自己操心。今年录取的新生,大部分是86年出生的,也有84、85、87、88年出生的,一般年龄都在18岁到20岁之间,根据法律规定,18岁就是成年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法律责任。正因为如此,就要学会独立处理一些事情:(1)正确处理两性交往。大学不主张谈恋爱,谈恋爱一谈就成,倾心相爱,促进学习的例子极少极少,相反,爱得死去活来,因失恋痛不欲生的例子不可胜数。(2)学会排遣心理压力。(3)树立安全防范意识。(4)学会管理钱财,合理安排支出。
4、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善于扩大人际交往面。大学生刚刚离开昔日的中学好友及家乡的亲人,来到新的集体中生活。每天与自己接触的人,不再只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不再只是一座城市、一个村镇的人,不再是只讲一种方言,发出同一种乡音,有着同一种文化背景。有一些大学新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触他人,缺少新的朋友,“寂寞感”和“孤独感”油然而生,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大学新生要摆脱这种烦恼,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热情地与别人交往;其次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从而结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冲淡思乡之情,消除孤独之感。
第二,善于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人际压力也是困扰大一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新生之间相互还不了解,性格、习惯、想法各不相同,加之独生子女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普遍具有不善于包容别人、忌妒心、虚荣心较强、不接受批评的心理特征。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发展自身,这样会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这样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对自己进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也才能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失衡。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一点亏都不能吃(自己搞卫生,别人不搞,就觉得自己吃亏),是搞不好人际关系的,搞不好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造成人生不成功的首要原因。第三,面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新生除自己积极调适外,还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对老师上课方法不能适应,应积极向老生请教,还可向老师反映,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可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认同新集体。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组织中展现自己的长处,获得自信。
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是人生奋斗旅程的终结,相反,它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前面的路依然是艰辛的,依然是坎坷不平的,所以指导学生善于确立新目标,尽快进入新角色,努力适应新变化,才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以上就是半年来做辅导员工作的一点个人体会,也是我今后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方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