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丽丽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之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保证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措施,开发高产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培养职业农民是“藏粮于技”的措施。
关键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除了“人多地少”之外,还存在耕地质量偏低、土壤环境污染、耕地面积被占用、种植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都将严重制约粮食安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那么如何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藏粮于地
(一)保证耕地面积
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守住14亿人的口粮底线。我国目前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土壤污染损毁严重,除了严守耕地红线别无选择。因此在耕地政策上,要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上,有序推进耕地保护政策。只有首先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二)保证耕地质量
根据粮食供求关系,实行土地休耕或者轮作休耕,合理调整种植制度,既保证粮食供给结构平衡,又保证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在现有土壤地力的基础上,合理降低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进行改良土壤,同时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积极开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另外,推进土壤测试及土壤质量评价制度,在保证耕地土壤质量的同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控制由于空气、土壤水、土壤面源上的农业污染。合理调控减少土壤系统中污染来源途径的污染量,如化工污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土壤等。在土壤污染地区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如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手段。从而保证污染总量的降低。通过技术实施达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补充后备耕地资源的目的。
二、藏粮于技
(一)开发高产品种
粮食生产就是作物利用光能同化自然环境中二氧化碳、水、土壤中氮、磷、钾、钙、镁、硫等各种营养元素的过程。同化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作物产量的高低,同化能力取决于作物品种的产量潜力,所以培育高产品种是作物高产的内因。通过在保证耕地面积不改变的条件下,提高粮食单产产量,达到提高粮食总产的目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育种工作是解决产量再提高的最快最有效途径。育种家需要承担这个任务,育种家不仅要来源于科研事业单位,也要来源于企业。要做到科研事业单位和企业科研力量的有效结合,积极推进高产、高抗性品种的推广。
(二)高产品种需要高产栽培技术的配合
“良种配良法”才能最终实现高产。高产品种需要高产栽培技术的结合,如育苗技术、播种技术、植保技术、施肥技术等。高产栽培技术也需要集合事业科研和企业科研力量,确定高产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并由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最后由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推广使用。同时改进农民培训机制,从农民改变技术行为的驱动力入手,减少学习过程中的阻碍力。加大企业在高产品种研发和推广中的作用。
(三)农业生产需要信息化技术的配合
在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如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作业能力(如搭配GPS的农机操作)、农业风险识别和预警(如北斗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等。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库平台、农业生产实时控制、作物遥感估产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形成标准化种植管理、农产品溯源、生产决策分析等系统的应用。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决策更合理。另外在国家层面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加强对土壤、作物生产等的管理,如建立耕地、土壤和水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预警平台、建立土壤-水-肥-耕作综合管理研究平台、建立多水源精准管理体系平台等,利用平台信息为政府部门、企业、推广人员和农户提供咨询服务,达到统筹管理的功能。
(四)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实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的“三力”提升,提高投入标准和建设质量,达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建设目标。
(五)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职业农民
农业科技的提高,归根到底还是农业人才技术的提高,加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应用性人才和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要依托高等农业院校,组建专家、教授、企业名师等多元人才培养队伍,进行在职学习教育和学校全日制教育,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等相关实践锻炼,创新人才引入机制和出台相关政策,培养并留住农业科技人才。
针对职业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涉农创业者,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采用“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式,围绕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优化培训内容,重实践指导,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可以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模式,即采用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地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将农业科技人才与职业农民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告诉我们,保证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藏粮于地”是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要有足够的优质耕地,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藏粮于技”是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途径,是为农业生产增加产量的实施过程。只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够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及效益。通过涵养土壤,推广优良品种,采取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最终目标是保证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印军等.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
[2]陈印军等.论耕地质量红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03)
[3]沈仁芳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02)
作者简介:庞丽丽(1987—),女,山东济宁人,食品工程分院教师,硕士学位,中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土壤与肥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