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分院 屈高洋
摘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分析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存在的障碍及其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建议与对策。
高校是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行为管理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最直接的实施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其内容涉及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第16号文件),在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专题论述中,强调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贴心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这些规定体现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引导作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因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而发生着密切的联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使命和要求表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既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沟通过程。教育与沟通密不可分。虽然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1]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
所谓“沟通”,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使两方能通连”;[2]新华字典中则为“使两方通达”。[3]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凭借一定的符号载体,在双方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与互通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所传递的信息。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沟通方式,都会遇到干扰,影响信息接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沟通学把这种干扰称为“沟通障碍”。[4]沟通障碍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往往困扰着沟通双方。
人为障碍,是人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等所造成的沟通干扰,它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最常见的障碍。[5]人为障碍首先源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由于辅导员自身而引发的人为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思想障碍。高校辅导员的思想状况会直接影响与大学生沟通的效果。辅导员考虑和处理问题大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产生距离感和畏惧心理,学生也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导致辅导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完全了解,这样就失去了有效沟通的基础。二是能力障碍。人的沟通能力有相当大的差别,有的缘于个人受教育和训练水平,有的是由个人禀性决定的。开朗、幽默、个人魅力强的辅导员往往能吸引学生,而那些过于严肃、冷漠、爱摆架子的辅导员,学生不愿与其沟通。三是信誉障碍。在信息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通常都是以发送者的合法地位作为接收信息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包括对信息发送者的信任。如果辅导员的人品、诚信等不为学生信任,就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所讲的内容不重视。其次,人为障碍来自大学生群体。一是表现为地位障碍。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的相对级别。由于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的地位相差悬殊,接收者在沟通中会表现出担忧、恐惧、紧张等心理反应,因而产生沟通上的障碍。[6]自古以来,中国的师生关系就有一种尊卑关系,学生对辅导员总会带有畏惧心理,而且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还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对辅导员更是敬而远之。正是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向辅导员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二是理解障碍。发送者与接收者在知识和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接收者在接收信息时容易发生理解上的困难和偏差,从而导致沟通障碍。[7]由于信息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年龄相差几年的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也容易形成“代沟”。另外,由于每一个人的社会背景、个性特点等各异,其心理、阅历和素养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也会使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存在代沟,缺少共同语言,造成沟通障碍。三是偏见障碍。由于接收者存在着某种偏见或某些先入为主的思想意识,当接收与自己价值观念体系不相容的信息时,就会试图调整输入的信息,改变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从而导致曲解和断章取义等现象。[8]这种情况一般会发生在辅导员与“问题学生”之间的沟通上,不管辅导员与其谈什么,学生都很难以真心接受。唯有通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消除偏见,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物理障碍,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也是沟通的一种干扰因素,它常常与沟通的环境有关。[9]典型的物理障碍包括沟通渠道障碍和距离障碍。前者是由于种种干扰常使沟通过程的信息传递渠道受阻或不通畅,如通信工具、信息技术落后等,从而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能随时和顺畅地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会大大提高信息传送和接收的效率。而后者距离障碍是由于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往往低于1∶500,加之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很多,辅导员与大学生存在空间上的距离。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阻隔,双方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人们在选用沟通媒介时受到限制。
语义障碍,指沟通时所使用的符号局限性形成的障碍。语义障碍主要源于人们用于沟通的符号。[10]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在词语沟通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却存在体态语言引起的语义障碍。所谓“体态语言”,即是双方在彼此沟通和交流时,其体态表征所传递的信息。它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体态姿势3个部分。体态语言在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可能产生歧义与误解,导致语义障碍。
总之,在以上三种辅导员和大学生沟通障碍中,物理障碍和语义障碍主要属于客观障碍,而人为障碍则主要属于主观障碍。人为障碍的存在对有效沟通的实现阻力最大,如何让有效克服这些沟通障碍,促进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将会僵化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辅导员工作效率的下降,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沟通,辅导员可以向学生最大限度地传递有价值的、准确的信息,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和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对学校教育管理缺乏正面了解、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对学校的误解。同时,学生的个人意见也可以通过沟通得到有效的传递。如果缺乏沟通,辅导员和学生就无法了解相关信息,无法明确彼此间的工作职责乃至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就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沟通,即通过信息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传递,一方面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目标的制定更合乎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如果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辅导员将无法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看法,这将严重影响辅导员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以及工作目标的实现。
沟通不是一种单向行为。学校相关信息的传递、对学生需求的了解、教育管理工作的实现等等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和谐,会使得彼此间的工作缺乏默契和配合,甚至因为一些小问题造成误会和争执,人为地设置障碍,这将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和工作效率的低下,严重的话还将使学生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由于人们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局限,在沟通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往往过多地强调一切从学生工作运行的需要出发,而对广大学生的意愿、情感和要求,考虑、照顾不够,致使一些管理决策和方法常常背离学生的意愿和利益要求,对学生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或负面影响,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及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沟通理念,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平等、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对自身的需要、能力、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更加注重自己的观察、体验、比较、思考,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反感辅导员居高临下的做法。因此,在沟通中,辅导员与大学生不再是简单地灌输与接受、说服与被说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平等主体关系。这就要求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沟通理念,淡化外在的权威性,消解大学生接受的被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比较自由的情境中以互相交流与探讨的形式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辅导员应该尽力了解与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不同需求,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及思维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
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沟通意识,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采取适当方法,着力培养沟通意识。在沟通循环的众多环节中,沟通意识是基础。只有解决了沟通意识的问题,才能很好地开始沟通之旅。无论学生的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只要主观上有了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那就等于有了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作为辅导员,引导学生建立沟通意识的同时,也应自觉地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观念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作为沟通主体的大学生,有了沟通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去与辅导员沟通,这有利于解决自己遇到的艰难或困惑,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沟通活动、引导学生写大学生活日记、开展良性沟通共筑沟通平台座谈会等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良好的沟通意识。
沟通方式是指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在沟通过程中,应该组合多种方法或不断变换方法。[11]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沟通渠道日趋多样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应用更广泛、现代的沟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沟通变得相对简单易行。辅导员可以根据沟通主体——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动态和思想波动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还能让学生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帮助,这是其他虚拟沟通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手机、网络等虚拟方式早已成为沟通不可缺少的方式,其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所遇到的尴尬和两难,收到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辅导员对于学生的需要,能解决的应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做好解释和反馈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及时地反映意见,优化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关系。
(四)创造宽松的沟通环境,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制度
创造宽松自由的沟通环境对于保障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顺畅交流极为重要。同时,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要处理好与主管部门和其他教师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要做好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除了要熟练运用各种沟通方法之外,还必须有一整套系统、完善的沟通制度和规则,这些沟通制度包括走访学生宿舍制度、建议制度、例会制度、上诉制度、反馈制度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工作走上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道路,以取得最佳的沟通效果。
综上所述,在创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要求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进行顺畅交流与沟通。能否实现两者之间沟通的良性循环,更多地取决于辅导员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沟通意识,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以热情、友好、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多种沟通渠道,建立健全的沟通制度,创造一个宽松的沟通环境,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1]屠荣生 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43.
[3]新华字典(重排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1.
[4][9]张康明.试论管理沟通的障碍与对策[J].管理与文化,2005(12).
[5]毛志伟.论高校组织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6]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殷慧 姚利民.如何实现高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8][10]陈春花.管理沟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1]吴振宇.学校管理应重视非正式沟通[J].教学与管理,2002(2).
[1]屠荣生 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43.
[3]新华字典(重排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1.
[4]张康明.试论管理沟通的障碍与对策[J].管理与文化,2005(12).
[5]毛志伟.论高校组织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6]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殷慧 姚利民.如何实现高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8]陈春花.管理沟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9]张康明.试论管理沟通的障碍与对策[J].管理与文化,2005(12).
[10]陈春花.管理沟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1]吴振宇.学校管理应重视非正式沟通[J].教学与管理,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