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初探-辅导员论坛

2019年01月12日 12:47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单爽

摘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首选途径。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考核及资格认证体系缺失、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辅导员待遇不高和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专业化的理念;加强培训,加强辅导员专业建设;完善制度,为辅导员专业化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首选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各校对于师资力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大量年青教师被补充进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这些青年教师尽管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但他们由于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高校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大学生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他们对辅导员的需求更广泛、期望值更高。因此,加强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对加快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现实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衡量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这就要求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国教育部师范司在编撰“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中,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列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规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又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这包括三方面要求,一是有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和学习的能力;二是拥有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是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

二、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及资格认证体系缺失

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提高辅导员素质是关键。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一套能与教师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评价机制,但缺乏严格的专业化考核和资格认证,往往是等教师招进来后再统一进行资格培训,资格认定易流于形式。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研究生直接走上学生思想工作岗位,而这些青年教师并不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没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缺乏相应的教育经验。辅导员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需要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认证等保障机制,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就是希望将辅导员培养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从而提高辅导员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要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必须建立教师专业化考核及资格认证体系。

2.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淡薄

部分高校党政领导、专任教师不承认辅导员的专业身份地位,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管学生,是谁都可以做的事情,把辅导员当成行政人员甚至后勤人员对待,导致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不被承认,将辅导员排斥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之外;而部分辅导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心,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对职业规范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在工作中对于晋级、评优等过于看重而导致专业学习上的急功近利,从而影响长远的专业发展。另外,辅导员角色定位较低,很多辅导员仅仅把自己定位于“生活导师”、“思想导师”的角色,这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离“专业的教育家”和“研究型导师”的要求差距更大。

3.影响辅导员整体专业化水平的因素

首先,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一个辅导员要带200到500个学生,辅导员把精力都放到处理学生日常生活的事务中,而且高校其他教辅部门遇到学生的事情也直接找辅导员,使辅导员成了“万金油”。其次,有些高校师资相对紧缺,有的辅导员也会兼职上专业课,这样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而且辅导员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导致不能接触到与其所学专业和工作相关的前沿知识和信息,缺乏高校教师应有的科研能力,从而影响了辅导员专业知识的深化。再次,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很多学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面对着优秀辅导员的外流、辅导员转岗等问题。这些辅导员都是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与科研和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这种外流和转岗现象在辅导员群体中易产生连锁反应,对辅导员队伍有消极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1.转变观念,树立专业化的理念

学校和辅导员自身都不应该将辅导员仅仅看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师、生活的向导,而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辅导员作为发展的人来看待,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视为办学目标之一。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在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同时,还要承担研究者、决策者和教育者等角色;鼓励辅导员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对教育学的复杂性进行探究,对知识、信念进行反思,树立终身教育、开放教育、民主管理和生态教育的大教育观,不断增强、拓宽自己的文化修养与专业视野,尤其是要提高实践中的反思意识和开展行动研究。

2.加强培训,切实加强辅导员专业建设

(1)岗前短期培训和职后长期培训相结合

岗前培训主要指依据每所高校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所形成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在新教师上岗之时,学校通过柔性的组织文化的引导,建立起教师间的和谐、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从而引导他们自动地调节心态和行动,将高校确立的奋斗目标化为自觉行动,通过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新教师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专业工作,并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加深大家对岗前培训的重视。一项有意义的在职培训计划,应当以教师的思想、信念、知识结构和教育行为的改进为目标,要与教师的日常专业经验有直接的联系,并考虑到教师所处的环境和专业发展状况,最终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学力和工作能力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2)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大多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对要工作的学校、教学工作和自己的价值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教师了解学校、了解自我,帮助他们在此过程中看到各种机会,从而做出决定,建立奋斗目标和理想,并并助其实施。实施学校辅导员导师制,可以营造“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并为辅导员提供科研机会,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学校可为辅导员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良好师德风范的资深教师当导师,让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之余,能参与科研,通过科研项目组建团队或跨院校、跨学科组建团队,并与社会企业联合做项目,为辅导员开展科研提供平台和社会资助。

(3)为辅导员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

学校应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经验报告会、讲课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鼓励青年辅导员和有经验的辅导员、优秀辅导员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经验;并定期请学术大师作报告,开阔辅导员视野;鼓励辅导员走出校门、跨出国门学习深造,以利于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型辅导员队伍。

3.完善制度,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

(1)建立辅导员个人资料档案

个人资料档案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融合。个人资料档案包括计划、教师学习的实证性证据、教师的工作反思、工作的总体评价、学术能力证明材料、主管者和合作教师对教师能力的证明材料等。学校对每一位辅导员建立个人档案,将他们的政治表现情况、师德建设情况、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与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归类入档,经常综合分析他们的成长情况,并将其作为对辅导员培养、进修、深造、晋升等的依据,以促进全校辅导员奋发进取风气的形成。

(2)将各种激励机制和形式多样的业绩考核相结合

学校可以通过解决教师住房、开设“辅导员之家”等措施,增强辅导员主人翁责任感;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公开表彰、科研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精神激励;通过提高辅导员待遇,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辅导员的内在动力,以促使辅导员将育人与科研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采用激励机制的同时,学校要不断改进辅导员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侧重实施发展性评价。坚持学校测评、学生测评、辅导员互评相结合,形成竞争机制。另外,学校还应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适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职、责、权分明,互相监督,彼此协调与合作。从实际出发,赋予校董事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代会相应的权力与权利。学校要优化上述机构组成人员队伍,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给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最优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3)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

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除由学校所制订的一系列培养政策之外,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来保障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是树立自己的角色意识,规范自己的角色行为;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培养创新能力;四是勤于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流取向是“实践-反思”,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持续不断的教育实践与批判性反思。

 

上一条:高职学生管理的探索和体会 下一条:高职类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育对策的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