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室
 

刘 勇:论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2010年05月06日 00:00 督导科研处 点击:[]

论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刘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反思

自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使用“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以来,对于职教师资应“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应加快、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已为成共识。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双师型”教师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此,我们仅从对“双师型”教师基本认识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

多年来,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含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双职称”概念(即讲师+工程师)、到“双证书”概念(即教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再到“双能力”(或双素质)概念(即教育教学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逐步全面和深化,也给予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的指导。但是,在历来的相关讨论中,“双师型”都被认为是某一个体教师的能力特征,即职业技术院校的一名专业教师同时具备理论的和实践的双重能力或素质。在讨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通常也只是考虑这种双能力或素质教师的总量及其在专业教师中的比例。实际上,要让所有专业教师真正具备“双师素质”是很难办到的,至今许多学校(包括人们公认的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也无法将“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理念、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负担重,专业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实践活动。这种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反思——如何理解“双师型”教师?仅仅针对个体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否真正达到其目标?为此,有必要对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再探讨。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在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以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中,多次提出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要求。这就是强调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而且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这样。我们认为,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层面上来看,“双师型”教师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有两重含义:

一是对教师个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工程师”泛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人员)。这一含义的核心在于“双素质”,其实质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的双重要求。作为行业专家,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掌握并专业相应行业的发展状况;作为教学专家,要求教师能够从行业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出发,把握本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能运用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

二是对学校教师群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双素质”教师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特征,但不是说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是人的能力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教育规律所要求和决定的。从人的能力基本特征来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其特长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要想让所有教师成为理论教学的专家和技术大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教育规律的要求看,教学活动是分阶段进行的,教师作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者,其工作是有分工的,要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保证教育质量,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要有擅长理论教学的,也有擅长实践教学的,还要有理论与实践都擅长的。这些教师之间的能力、特长能够互补,并保持一定的比例(能够达到最佳配合与协作的比例)。因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双师”。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更重要的是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

基于这种从整体上来定义“双师型”教师的综合性概念,就可以使我们跳出个体“双师”的圈子,摆脱以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禁锢,将其置于社会的大视野下来考虑。例如,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考虑较大比例地引进来自企业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包括短期聘用这些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等,将引进有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与培养提高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相结合,即可有效地提高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较大比例地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还可通过他们将最先进和最贴近企业实际的技术带入学校,使专业教学与行业和企业发展保持紧密地联系。

实际上,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这一问题,在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就将“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从整体上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

按照上述理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可以定位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我们将其简称为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结构。一是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或(和)“双素质”教师比例;二是“双素质”教师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等。类别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中兼职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总数的比例,这里的兼职教师是指学校聘用的承担专业实践教学的来自企业和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等。笔者认为这一比例至少要达到专业教师的40%以上。层次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中不同经历、不同水平者应形成一定的梯队,以保证“双师”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团队的形成。如有的学校将“双师型”教师梯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要求,达到相应的要求即可晋升一个层次,获得相应的待遇,以鼓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台阶。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中,应以中级“双师”为主体,初级“双师”应保持一定比例(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方面),高级“双师”(或技术大师)是学校专业技术的带头人,一个专业有无高级“双师”是该专业是否具有特色的重要基础。

应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是不需要培养和提高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而是强调在培养和提高个体“双师”素质的同时,注重“双师”团队建设。大量的集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于一身的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团队的基础。而且在职业院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尤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对于整体来讲,应以形成基本队伍,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结构为目标;对于个体来讲,应以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为目标,即对校内专业教师,应侧重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则应注重培养其教学能力,使其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

(四)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要彻底转变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构成的传统认识,建立相对稳定的达到一定比例的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一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二是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如澳大利亚职业院校解决“双师”问题就采取了“三三制”:1/3的专业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1/3的合同教师,主要从企业聘请,签2-3年合同;1/3的钟点工,请实践一线的工人来讲几个小时。所以,引进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2.多途径培养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很多,归纳起来有三大类:一是校本培养,立足学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培养;二是校外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外培训机构、企业进行学习和训练;三是校企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来进行培养。具体培养方式有:

(1)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短期培训是职前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以脱产培训为主,重点包括: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普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对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进行强化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长期培训是职后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应以在职培训为主,侧重职后专业实践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以及技能的更新。

(2)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方式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这门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让专业教师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迅速提高相关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3)轮岗制的培养方式

所谓轮岗制,就是对中青年专业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通过岗位轮换,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轮岗期间,学校要组织落实好一对一紧密型的“传帮带”,形成制度,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范畴。

(4)承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必须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5)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培养方式

很少有学校公开支持或鼓励教师兼职,主要是担心影响正常教学。教师要真正成为“行业专家”,没有名副其实的岗位实践经验是不行的,而在培训经费和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鼓励教师适当兼职是学校、企业和教师实现“三赢” 的有效方式。

(6)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

产学研结合培养包括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科研与开发等。学校尤其应注重科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这样,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际上,上述措施在许多学校已经得到广泛地运用,只不过由于过去较多地关注“双师”个体,而未使这些措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要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形成,还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和评价标准。

3.全方位保证

从学校内部来说,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环境、制度、条件、时间、经费等全方位保证结构型“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1)加大软硬件投入,创造有利于结构型“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教师参与专业实践提供物质条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引进企业和行业技术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校教师参与专业实践,并为其参与实践提供机会、时间和经费;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与科研活动;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金,专用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对专业教师实行轮岗制度,要求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教师须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培训。

(3)密切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结合,增强教师的“双师”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教师深入行业生产第一线;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见习、实习、参与技术和管理工作、参与科技开发等。

(4)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推行科技服务与开发。以科研为桥梁,提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带教研,以科研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教研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制定科研工作规划,鼓励与指导教师承担和参与科研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开发与服务。

从政府职能上看,结构型“双师”教学队伍建设不只是学校个体的行为,也应是国家和政府的职责。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纳入继续教育范畴,制订“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办法,规范“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建立有利于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聘制度以及教育与行业沟通的相应制度。要从宏观上协调职业教育与各相关行业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

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本文或2007年“高教社杯”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原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上一条:张金华:“学习领域”——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 下一条:刘延东:大力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促进科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闭

2018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ICP备案 06000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