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室
 

党史百年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党性培养路径探析

2021年12月30日 15:35  点击:[]

党史百年视域下

高校学生干部党性培养路径探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盛瑞璇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要:在党史百年的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党性培养,是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需要,也是实现青年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教育目的。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行为引导、拓展平台构建等方式,将党性培养融入教育培养全过程,能实现对学生干部的党性培养,实现自我成长,不断向党中央靠拢。

关键词:党性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党史百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恰逢党史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掀起了全国各界人民学习和热议的浪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进一步总结了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展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同时表达了对新时代青年人的殷殷嘱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本领的青年人,将青年人教育引领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意识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如何利用好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生动历程和先进思想,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进行党性培养,培育好发展好一批优秀的具有党性修养的青年,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学生干部党性培养的重要意义

以党性修养来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升理论修养和道德品质,不仅是青年学生干部个人政治追求的需要,其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校教育发展同样有着深刻影响。

(一)有利于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群体对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大价值和特殊意义。党中央对青年学生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政治站位,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青年是否了解政党,是否参与政党、是否建设政党,对政党是否能够取得执政的地位以及执政能力的高低、执政效果的好坏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能否用先进理论武装青年、用崇高理想凝聚青年、用先进思想引领青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课题,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局。

青年学生干部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中坚力量,更应自觉用党章和党性原则来规范自我,强化党性修养。培育学生骨干力量,就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输送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有利于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需要

党性修养的本质要求就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其内容主要包含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作风纪律修养等方面,与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学生干部不论是班级层级中的班委,还是学生组织中的干部,都应该是榜样和标杆,是学生群体中的先驱和佼佼者,因此更应加强培养,在各方面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党性培养就是要把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党性修养作为准则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干部加强自律,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学生干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对于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互促互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实现青年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高校学生干部对朋辈能够起到特殊的影响作用。作为学生效仿的模范代表,其思想觉悟、行为准则、工作能力、学习目标等能够影响学生工作的效果。利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其他青年学生昂扬奋进,而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党性修养培育。

以党性修养培养学生干部成为党事业的后备军,成为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支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以点带面,通过学生干部主导学生群体的主流思想和舆论导向,为青年学生素养全面提升赋能。

二、高校学生干部党性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干部的党性培养在高校当中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和经验成果,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学生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了部分问题和矛盾,需要分析和解决。

(一)思想政治学习不全面、不深入

青年学生干部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党性培养的过程中,存在浅尝辄止、单纯片面的问题。当前青年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体,虽然思维活跃,但缺乏真实的社会经验,甚至易被西方错误思潮所影响。青年学生干部往往不能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在组织党性培养学习时常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讲课内容针对性不强,部分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干部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或是入党动机不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愿深入学习。

(二)党性培养易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党性培养学习过程往往采用专题授课的形式,缺乏各个教育环节、专题内容的内在连结。正如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所阐述的,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只有将党性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之中,相互渗透,形成合力,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锤炼政治品格。目前,学生干部忙于应付日常学习和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碎片化的学习;而对于学习内容,学生多从兴趣出发,学习呈割裂状态,无法形成体系,更加深了党性培养的表面化、形式化。

三、高校学生干部党性培养路径实践

面对上述问题,党性培养应融入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围绕党性培养的要求,转变培养模式,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行为引导,拓展平台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学习高度

一是教育者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站位,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需求。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引领工作,必须把握住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身为教育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党校党课,传达马克思主义先进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只有教师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保证学生真听党话、紧跟党走。

二是以培养学生干部信仰信念为基石,端正学生干部工作作风。青年学生干部应该对党组织形成正确认识,筑牢“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的理念不仅要形式上入党,更要精神上入党。将党性培养与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相结合,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干部以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为准绳,严格自律,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端正的工作作风。

(二)强化学生干部行为引导,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广大青年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强化学生干部的党性培养,明确学习目的与方向,在实践中锻炼和考验党性修养。

引导学生干部把职业素养作为落实党性修养的落脚点,将党性修养内化为行动指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安排与学生专业相贴合的工作任务、管理任务、帮扶任务,要求学生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展现出应有的职业素质,并加入考核考察机制,通过反馈结果不断加以矫正,反复锤炼党性修养,在知与行的循环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

(三)拓展党性培育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

习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呼应高校学生干部的政治进步需求,利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夺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培育的前沿阵地。

首先,线下课堂要进一步完善与更新党性修养培养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学生需求的新特点,合理设计布局,以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度。同时还要切实利用校园活动资源,以会议、讲座、辩论赛、志愿服务月、校园文化节等为契机,多种形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次,针对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网络平台,实时更新动态,进行互动。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新鲜事吸引学生关注,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干部结合线下课程内容进行点评,做好舆论引导,树立良好校园风气。在此期间,学生干部不仅是学习者,也是主流思想的引导者。网络媒体平台与线下课程深度融合,为学生干部搭建起了发声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党性教育

再次,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度,构建线上线下教育融通机制一方面,选拔优秀学生干部线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以线上云端直播形式在校园内播放宣传,强化青年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改革开放史的了解另一方面,开展线上线下“一对一”帮扶活动,发动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以此带动广大同学为建设先进集体、文明校园贡献力量,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党史百年的新时代,以提升党性修养为目标,激励高校学生干部全面实现发展,从而引领高校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激发未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不负韶华,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组织》[M].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刘佳.“青年是党的未来和希望”[J].北京青年研究,2017(1).

[3]余生.以党性修养引领青年学生干部成长成才的实践[J].青年时代,2018(7).

[4]庄越,陈燕. 高校学生党支部“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21(1).

[5]杨珅,贾亮亮.红色文化育人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融合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21(17).

[6]张莲.融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8).

[7]樊玮,李四维.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作者简介:盛瑞璇(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护理分院辅导员,助教,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上一条: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北大荒精神教育的研究 下一条:专创融合,助力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关闭

2018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ICP备案 06000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