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室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分析

2021年12月30日 15:50  点击:[]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协同育人模式分析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要: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持续推进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深入,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使招生及招工可实现一体化开展。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工学交替,由学校及企业共同建设师资团队以实现对学生的协同培育,整合与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可显著提升教学成果,培育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协同育人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现代学徒制逐步诞生,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模式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建立教师团队,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岗位技术进行强化,学生同时具备学生及学徒双重身份。通过工学交替与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达到提高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具备企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双重身份的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物联网技术是新兴行业,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具备一线企业的从业经历,缺少深厚的行业应用背景经验。同时教学学科复杂、教师团队中教师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实践生产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岗位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二)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物联网技术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较高,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较为陈旧,与生产一线相比,教学技术远远落后。同时,由于校企实践未能有效衔接,生产经营型企业没有出台符合学生成长的培训规划,实习岗位的技术性、专业性不强,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分析

(一)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制度

为了实现协同育人模式的规范化应用,首要任务是建立起完善的协同育人制度。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时,应建立试点项目小组,在小组组长的统筹指导下对协同育人制度进行建立与完善,不仅要建立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联合招生制度,还要建立双师管理制度及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此外,还应制定科学的、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合理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制,制定规范化的课程考核制度,确保在制度的约束与指导下高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二)组建学校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团队

1.明确企校双方教师职责

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及企业经验丰富且技术能力高超的技术员,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及课程标准,且双方都要参与专业、课程以及教材等教学建设工作中来。学校教师以基础课和理论为主,企业人员以技术技能课为主。企业人员应遵守学校及企业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开展教学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心理疏导,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及岗位资格证书,对学生参与的职业技术竞赛进行指导。双方共同进行教学研讨,交流与分享教学经验,参与学校及企业的科研技术攻关项目,展现自身的社会服务价值。

2.加强教师团队培训

应针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不同职责,进行现代学徒制内涵、职业教育理念、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以及岗位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师团队对现代学徒制的了解,明确教育理念,规范自身的行为,并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工作需求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协同开发课程体系

结合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需求,以专业技术服务一线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为基础,以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良好衔接为目标,建立起专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及岗位拓展能力同步强化的科学化课程体系,确保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中涵盖公共基础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包含岗位技术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力拓展课程,且其中也应含有职业基本素质课程。

1.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应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就业能力目标,同时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构建,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以工作内容及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可符合职业标准及产业需求,实现教学及生产两个过程的有效衔接。

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应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就业岗位的确定,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并以之为基础进行学习课程的构建,实现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技术课程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基准进行专业知识的确定,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进而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将岗位技术技能课程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以岗位特征为依据进行学习领域的分解,设置科学的学习情境,进而实现教育、学习、实践相融合的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科学划分学校及企业所应承担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育学时。此外,还应对双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进行强化,对当前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优化,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3.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岗位定制原则

在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及岗位需求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重点强化,以“1+X”职业资格证考核内容为标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2协同育人原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协同培育人才。学校教师是职业素质及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授者,企业则承担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负责编制选修课程的课程标准。

3)差异化教学原则

结合不同企业及不同岗位,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感兴趣的岗位。

4)多元化课程原则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及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划制定多元化的课程模块,除了基础性的职业技术与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外,还应设置职业岗位能力拓展模块及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

总之,通过校企联合、双师协同育人,可对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可将学校及企业双方共同的资源进行整合,确保资源优势的最大化发挥,进而确保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开展,实现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考核评价机制,进而培育出符合企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物联网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冠文,刘志永.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9).

[2]南永新.基于"校企共培,协同育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5).

项目来源: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课程编号:GZB13200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岩(198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分院教师,硕士学位,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物联网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条:谈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口语”课程建设 下一条:高职院校在线课程的分析与思考

关闭

2018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ICP备案 06000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