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口语”课程建设
刘秀红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2014开始试点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促进了各院校主动对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口语”课程作为师范类专业基础课,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课程建设中应对标专业认证标准,明确课程定位,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充实教学内容,多课堂联动,多维度考核评价,全面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效。
关键词:专业认证;课程内容;考核评价
2014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98号),并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将江苏省、河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试点地区,拉开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序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师范院校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规范办学。师范类专业认证中课程建设是重心,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共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其中在课程设置一级指标中明确指出“养成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要求教师能够“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可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教师重要的岗位能力之一。
“教师口语”作为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全国各级师范类院校多开设“教师口语”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课程建设实际,本人提出几个方面建议,以加强课程建设。
一、依据课程理论,科学设置“教师口语”课程
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3年5月22日印发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内容。本课程是应用语言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标准中明确规定专科学时不得少于72学时,本科不得少于56学时。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来看,“教师口语”存在课程名称不统一,教学课时开设不足,开设学期随意,忽视教师职业语言训练、语言生成和逻辑思维训练等诸多问题,为此,依据国家标准规范课程名称,保障课程教学课时,科学设置序化课程体系是“教师口语”课程建设的前提。“大学语文”等先修课程为“教师口语”提供生活素材、文学语言,可使学生口语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典雅蕴藉”;“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领域”“儿童戏剧教育”“班级管理”等后续课程,能够促进“教师口语”训练项目得以运用和提升。
二、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探索“学生主体式”课堂教学模式
依照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通过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依据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要求,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师口语”课程的核心能力,探索“学生主体式”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做—评”四个环节,其教学流程为“教师指导(教)→学生练习(学)→能力展示(做)→效果评价(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精讲多练,强调学习方法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情感和表现力的养成教育。这一模式遵循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专业成长规律,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提升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依照专业认证标准,充实“教师口语”课程内容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能力标准》在自身修养、学科素养、掌握技能、沟通技能等4个子项目标准中,要求学生语言规范健康,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具备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因此课程应依照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师范生教师能力标准,加强课程内容建设。
(一)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调整课程内容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认证就业质量标准中明确规定75%的教师资格证国家考试通过率是认证的前提条件之一,依据教师资格证国考大纲建设与改革课程内容是师范类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师资格证国家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其中《综合素质》主要考查教师职业理念、法规、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及教育写作,《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7个板块。面试包括结构化面试、模拟教学和答辩三个部分。教师资格证考试涉及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作为培养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教师口语”应明确课程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与职业能力训练,提升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的通过率,为师范类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二)“课岗证赛”融合,丰富课程内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教师口语”课程建设应秉承校校(园校)融合、知行统一、学训交替的理念,将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融入教学项目中,丰富教学内容,融入教师礼仪训练、教师体态训练,调整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教学口语训练三部分的课时比例,突出学生职业语言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增加朗读、讲故事训练的课时,小学教育等专业增加朗读、演讲和教学口语的课时。在专业认证大背景下,对接岗位需求,建立课程资源库,设计典型教学情境,利用丰富的专业教学案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师范类专业学生技能省赛、国赛的比赛项目一般为现场说课、活动设计、技能展示三大方面,涉及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综合能力,它是新观念、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的全面展示,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课程建设应全面跟进比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以比赛促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的能力。
四、多课联动,提升“教师口语”课程训练实效
“多课”即“四课”,是指自习课、精品课、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四课联动,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实践。
一是早晚自习课实行学业导师带班制,保障学生早晚自习普通话、朗读、演讲、讲故事训练项目有序进行。实施“艺友制”“小先生制”,选拔语言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分班担任早晚自习语言类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指导教师,辅助师范类各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口语”任课教师,练习巩固课程中的普通话、一般交际口语等语言训练内容,提高早晚自习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效。
二是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师口语与面视技巧”学习,使学生掌握“教师口语”的基础理论,通过线上观摩语言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积极的课程学习态度,形成规范语言表达的自觉性。
三是课堂教学侧重学生高阶性语言训练,重视生成性语言内容学习,加强逻辑思维、语言应变、艺术化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成效。
四是第二课堂主要提高学生语言实践成效,通过朗读、演讲、故事、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个人及团队语言技能展示平台,使学生在社团实践活动中与同学、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五、推行“双导师”制,提升课程团队的语言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具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背景,多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有良好的语言学基础,能够胜任课程教学,但是仍有部分教师缺少语言类的专项培训,教师语言示范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重视学科教学,有深厚的语言学科知识,但缺少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不同阶段的教师职业语言训练存在对接和指导方面的问题。“双导师”制教学形式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保障课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延展性,有利于在实践中建构生成相应知识与能力,夯实校外兼职教师语言的理论基础,提升校内专任教师口语的实际操作能力,打通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课程”与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课程”的瓶颈,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语言综合能力。
六、全面发展,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课程实施”子项目标准中规定,要定期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教师口语”课程应根据课程建设自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订,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出发,优化学生学习、发展考核评价方式,避免课程学习考核方法单一,构建多维度的评价考核体系。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社团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比、学、赶、帮、超”的自我评价和组间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评判能力,教师评价指标科学答理,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有序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社团活动评价涵养学生教育情怀,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助力课程学习,企业标准评价使学生明确职业需求,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种多维度课程考核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其检查、反馈、激励功能在课程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应重视“教师口语”的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过建设“教师口语”课程规范严谨的课程知识能力体系、完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措施,服务学生专业发展,对接教师岗位关键能力,为实现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证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2]池建海.“教师口语”课程的特点与困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9.12.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
[4]张业萍,张良田.试析“双导师制”在高师教师口语教学中的构建[J]武陵学刊,2020.1
项目来源: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创新高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B13190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秀红(1971—),女,黑龙江虎林人,师范教育分院教师,硕士学位,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