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论文: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辅导员论坛

2014年03月24日 00:00 学工处 

经济管理分院 苗续

一、单亲家庭主要指什么

单亲家庭是相对于双亲家庭而言的一种特殊家庭,是特殊家庭中的一种。所谓单亲家庭是指夫妻离异、一方死亡、遗弃、夫妻分居等形成的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组成的家庭。当代的大学生虽然大多数已成年,但是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故也应该属于单亲家庭的子女。所有单亲家庭中尤以离异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本文结合两个在实际工作中接触的案例,分析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并提出针对这种学生的辅导方法。

一、案例事件

××,女生,其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判给父亲,但其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对她并不太管,也不太关心;她的母亲去了广东工作,离她也很远,对她并不太了解,接触的也少。她从小主要在其姥姥家长大。因为父母对她有亏欠,所以对她非常溺爱,只要她想干什么父母都同意。该生在初中时因身体不好,父母经常给她请假,导致学生现在也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回家,只要请假父母就给老师打电话,从不对学生进行劝导。该生平时穿着夸张,私生活比较混乱,对学习毫无兴趣。且该生想法偏激,无论父母如何做,她对父母都比较怨恨。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现已休学,回家做心理治疗。

××,女生,她与母亲在一起生活,家庭经济困难,母亲靠打零工维生,无固定住房。该生较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大部分时间独来独往。她从不与人说起她家里的真实情况,并且编造良好的家庭情况给其他人知道,从不申请任何资助。她一方面有时几顿不吃饭,有时又大量购买高档水果等,想法非常的矛盾。

二、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

在对以上两个学生的心理辅导过程中,根据日常观察、访谈等,我发现,由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点:

1、认知上:偏激、自责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早逝,缺少父爱或母爱。他们在很多问题上非常偏激,认为世上没有什么是可信的,父母都不爱他了、不要他了,别人更不会在乎了,既然没有人在乎他,他也没有必要在乎别人;他们不仅怨恨父母,还会迁怒于他人和社会,他们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人进行感情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发泄内心压抑的不满;有些人也会把父母的离异或离开归责于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会离开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小心翼翼,对每个人都一味的忍让,怕身边的人再离开自己。

2、情绪上:抑郁、焦虑、悲观

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大学生,难以忘怀与旧家庭成员相处的时光和亲情,他们对失去(或离开)父或母十分痛苦,情绪持续低沉、抑郁、悲观,他们不爱向他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的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另外,基于家里经济条件的考虑,知道毕业后没有好的家庭条件支持,什么都要靠自己,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和悲观感。

3、个性上:敏感、孤僻、自卑

有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不完整,容易产生猜忌多疑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十分敏感多疑,对人不信任,爱斤斤计较,总喜欢揣测他人对自已的评价,有时会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甚至把别人的善意帮助等行为曲解为恶意,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对他人产生防卫心理;他们缺乏对自己和所处家庭的正确评价,他们为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

4、行为上:叛逆、依恋、自控力差

有些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安全感和对人对事的不信任感,在情绪情感上往往容易极端,从而形成逆反心理;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中缺少完整的爱而产生情感缺陷,使他们向外寻找情感“依托”,从而获得一种“感觉补偿”,这种依托的最初阶段,常借助于物,比如女孩睡觉喜欢抱毛毛熊等,稍后就发展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需求;自我成熟度低,自控能力差,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待孩子多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孩子十分严厉,对待孩子缺少耐心,缺少交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但并没有告诉孩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么做?孩子对事物少了一种理解,多了对家长要求的执行,这就导致孩子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较弱,成熟度较低;另一类家长则采取无原则的补偿式的娇惯,导致孩子从小在学校和在家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

三、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在面对单亲家庭学生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是不一样的,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几点原则。

1、爱心是前提

单亲家庭的学生因家庭存在缺失,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他们既羡慕又自卑,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温暖,。辅导员的“爱”可以填补学生心理的“空虚”,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

2、耐心是秘诀

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需要辅导员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善于从一些细节和小事抓起,对于这些单亲学生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这些闪光点中得到启示,坚定信心,拨正航向。

3、个别辅导是主体

来自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大多自卑敏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缺陷,为了保护他们的自尊,在辅导他们时要个性化,注意情况的保密。

4、深入了解、对症下药是关键。

从学生入校起,就要及时掌握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的开展深度辅导,针对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开展辅导,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四、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方法

1、要引导学生正视家庭现状

改变特殊家庭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部分。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之所以贫困或者破裂的原因,正视家庭的现状,正确地认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特征,用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家庭,不要怨天尤人。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用亲身的体验去感受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所采取的救助措施都是善意的,不要把问题和责任都推到社会或者他人身上,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父母,更好地处理成长中的问题。

2、帮助学生学会调适不良心境

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消极情绪产生后,要理性地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于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要选择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用恰当的方式宣泄;还要懂得调节不良心境。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因素是特殊家庭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发源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获得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使大学生倍感家庭的温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联合家长共同帮助学生,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4、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学生应付信心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要充分发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说,老师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

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在班级开展的各类比赛及班、团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对其成绩给予及时又真诚的肯定和评价,以此增加自信,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点。

5、助困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很大一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经济生活有困难,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在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对于单亲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综合采用多种干预策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积极干预,以期促进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一条:辅导员工作论文:如何用心做好辅导员工作 下一条:辅导员工作论文:如何充分发挥评优评先与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