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心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一)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建设
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课堂教学保证至少16学时。对各年级班级心理委员开设《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程,实现班级心理委员专业培训合格,保障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组织编写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科学规范教学内容。结合学院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工作需要,编撰适合学生管理队伍和不同年级学生群体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读物、宣传册等学习资料。
(三)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持续支持、培养心理健康教学团队,探索建设新媒体公开课,推出心理健康示范课和精品课。每两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或展示活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分享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体系建设
(一)心理活动服务的目标。根据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及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普遍需要,促进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更新认知、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关系,并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形成学校品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每年面向全体学生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受益面,打造学校品牌项目。面向大一学生开展心理知识竞赛、趣味心理运动会等,面向大二学生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讲座活动。充分利用橱窗、展板、条幅、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等宣传手段和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心理保健能力。
(三)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学习特色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开展适合本分学院学生带有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面向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调适技能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团体培训,将优秀学院品牌特色活动推广到全校学生中去,实现学生是活动主体,通过活动协助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活动效果延续指导学习和生活的教育目标。
(四)重视朋辈辅导,发挥学生骨干助人自助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班集体、寝室建设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自助互助活动。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管理,必须经过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才能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职务,发挥他们在班级体建设中的作用;重视寝室心理联络员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信息发现及反馈作用,各学院要加大对他们的专业化培训和管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以及同辈之间积极正向影响的作用,提升学生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一)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制定的服务制度,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值班、预约、访谈、记录、回访、转介、热线、网络咨询等制度。遵循心理咨询职业伦理要求,针对每一位来访学生,建立留存《知情同意书》、《咨询记录》、《评估记录》、《危机记录》以及《危机干预情况》等资料,及时存档并在咨询室保密柜中保存。建立心理咨询数据(包括心理普查数据及心理咨询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严格档案管理,保护学生隐私。制定心理咨询个案研讨与督导工作制度,保障咨询师团队的身心健康,提升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扩展便捷学生操作的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热线、QQ网络平台咨询和微信公众平台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心理咨询服务。向全校学生公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预约电话、咨询邮箱。每天在工作时间提供预约和咨询服务。
(三)实施心理咨询分类引导。根据学生的普遍需求及特殊需要,因材施教,分类引导,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整合起来。要分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一学生以普及心理常识、了解学院心理教育资源、掌握求助信息为主;大二学生以自我认识、学习学业、人际关系为主;大三学生以职场心理、就业心理为主。按重要时期产生的心理影响开展心理教育,每年的3月至5月、10月至12月要开展抑郁、焦虑等情绪专题讲座。要重视特殊群体,包括家庭困难、学业预警、家庭成长史复杂、有过重大心理创伤、失恋、违纪以及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关爱和谈心谈话、心理咨询工作,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
四、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
(一)完善新生心理普查和定期排查机制。按照《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新生心理测试及心理档案建立制度》的规定,每年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建立心理测评建档及存档保密制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扩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科学分析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理念、价值观念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刻影响,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建立心理危机风险排查评估机制,做好更新档案、跟进、监护服务,将重要时段的排查、重点人群的排查与定期排查相结合。五级预警防控体系的组成人员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问题(危机)排查,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干预工作。
(二)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应急反应机制。根据《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规定,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纳入学校应急管理体系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与工作预案,加强学校、学工保卫处、学院、班级、宿舍“五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学生心理状态定期上报制度和校园危机事件即时报告制度,重点加强宿舍、班级学生骨干、学院辅导员到学工保卫处、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重点关注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同时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持续跟进服务工作。
(三)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对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学校有关人员应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并及时将学生转介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转介过程应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的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一)构建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专任教师、辅导员教师等各群体密切合作,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专业课教师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二)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学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导作用,强化家校合作理念,通过开展定期电话家访、新生家长课堂、家长联动微信群等多种方式拓展家校联合育人渠道,明确家庭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持续影响作用,明确家长对学生的监护人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起到身教影响作用,家校目标一致协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
(三)构建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学校要加强与宣传、新闻、文化、公安、医疗等部门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和心理文化服务,与公安、网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与学校有合作的专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医校工作联盟建设。鼓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参加社会心理服务,与医疗卫生等部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及科学研究,构建和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家庭重点参与、社会资源支持”的联动育人机制。
学工保卫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二0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