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室
 

高职“计算机工程技术”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2021年12月30日 15:45  点击:[]

高职“计算机工程技术”课程

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丁晓香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要: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要特点,依托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课程改革,制定“计算机工程技术”在线课程建设方案,实施课程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用于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技术在线课程;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充分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确定了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整合,开发专业平台课程,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意识、参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计算机工程技术”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三门课程优化重组建立的新课程,以项目教学为模块,根据项目确定课程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课程思政,开展在线资源库的建设、研究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定位

计算机工程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基于“计算机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岗位而设立的,主要培养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管理、网络维护、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工程文档编辑等方向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在“立德树人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的指导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情及课程特点,确定“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的思政目标。挖掘“爱国情怀、使命担当、社会责任感、社会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各环节,制定多维评价方,全员全方位育人。

二、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企业对信息通信工程技术、网络管理等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为目标,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重组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实际工程技术的能力。每一个项目又分解为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分别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一项计算机工程问题,使学生理论知识不断扩宽,专业技能由“计算机管理员→网络技术员”不断提升。

项目一主要训练认知计算机、组装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必备的和最新的知识,没有涉及过多、过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强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认机→装机→用机→护机”的顺序完成组装和维护计算机。

项目二:突出网络工程核心技能,强化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按照“知网→建网→用网→管网”结构,设置教学单元内容,实现搭建和管理计算机网络。

项目三设置工程项目设计工程文档编辑等方面的内容,使用办公软件对相关工程文件进行编辑,按照“文档内容的排版表格数据的统计→常用软件与电子产品的展示→绘制网络拓扑结构”教学单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加全面和有效。

三、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设计

(一)任务驱动法的运用

课程内容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教学和校内实训。其中流程为“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知识讲授→任务实施→评价反馈→拓展提升”6个环节。采用最实用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即学即用,学有所获。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虚拟电脑、录播系统、各种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在现有的网络实训室或普通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完成实训,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诸如拆装台式机等要求较高的实训任务,融“教学做评”为一体,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训练技能、养成态度、积累经验、固化能力。

各项任务的完成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同步实战,其目的是明确操作步骤,示范操作方法,讲解操作要领,提醒注意事项;第二阶段主要考核评价,学生完成规定任务,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巡查与考核。有些任务采用小组方式完成,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共同合作完成规定任务,训练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二)多种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对照职业规范,以课堂评价、阶段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评价,最终实现该课程的学习目标。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结合任务驱动法和虚实结合法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训练技能、规范操作、端正态度、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并以提示的方式对重点知识、常见问题和实用技巧等进行补充介绍,从而加深理解,强化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总结录入或表达评述,进一步提升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学生平时要收集大量的课外参考资料和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个性化的能力发展。

四、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在课程内容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比如“计算机分类”知识点讲解时,引入案例“2016年天河二号巨型机连续6次居于榜首”,介绍中国科技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超级计算机最多的国家。通过案例启发引导学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激发他们为祖国科技发展努力学习的动力。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点,引入案例“华为鲲鹏、麒麟芯片的生产”,讲述科学技术发展贵在坚持不懈地钻研、不停地创新,提醒学生“敬业”。启发引导学生要正视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增强中国的核心技术,摆脱对其他国家技术的依赖。要把祖国母亲的难题变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高大学生在科研学习中的动力和决心。讲述“制作网线”知识点时,引入案例“世界技能大赛视频”,学习操作动作和职业规范,启发引导学生要遵守职业规范,厚积薄发。

总之,通过在线课程的建设、研究与共享、应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上深化,大大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而促进、推动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延红,王海洲.计算机类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20(05).

[2]栾剑."德智融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消费导刊,2020(09).

作者简介:丁晓香(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分院教师,硕士学位,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条: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路径研究 下一条:教师参加幼儿园实践活动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闭

2018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ICP备案 06000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