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余钰 著作:王桓 来源:《怡心园》第29期咨询手记
涓涓第一次来咨询室的时候,正是她觉得已经没有办法在宿舍住下去的时候。这是一个个子不高,偏瘦,声音高而尖利的女孩,她说话又急又快又硬,仿佛暴风雨敲打着屋檐。“那里简直住不得了,住不得。”她反复强调着。宿舍小,人又多,8个人6台电脑,偏偏自己没有。有电脑的人上网到深夜,打字的声音噼啪作响,显示器的光线在夜晚显得又格外亮,“她们不用休息是因为她们不想学习啊,我可要好好上课,认真听讲,不早睡怎么行呢?”她忿忿说,然而,她顿了一下又不得不承认,上网至深夜的几个人中居然有人比自己成绩要好,学分绩点要高,脸上呈现出迷茫而不悦的神色。作为一个大学生,和她的同学很不一样,涓涓表现出对学业过分的关注,譬如她认为大学期间的应该一切都以学习为主,以学业为重,其它都是玩物丧志,是虚掷光阴和青春,和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主要是因为学习。她不能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也怨恨同学没有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给予应有的尊重,更可怕的是,她突然发现和高中不同,自己的辛勤付出再也没有那样明显成正比的收获了。随着交谈的深入,涓涓渐渐谈到自己之所以注重学习的原因。
涓涓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后来一直都保持着独身。母亲很要强,在自己出生的那个小地方也算小有作为,从小就教育涓涓要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因为她和别的孩子不同,没有父亲可以依靠。涓涓小的时候是个很内向的孩子,觉得自己不漂亮,也不见得特别聪明有特长,唯一可以让她在同学们中间感觉自己有优越感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成绩。母亲和自己的交流特别少,母亲给自己的感觉更像个父亲,话少,关心只表现在内心,对自己很少直接嘘寒问暖,只是旁敲侧击的从别人那儿打听自己的情况,通过别人来表达对自己的爱,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面,涓涓都误会自己是母亲的包袱,母亲并不爱自己只是纯粹尽义务罢了。在亲戚的解释下,涓涓近年来才了解到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觉得对于母亲,唯一的报答也只能是好好学习,争取某天出人头地。
这个案例,刚进入的时候呈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人际交往问题,也是很多大学生都会遇到的宿舍冲突问题。可是深入下去,渐渐的却呈现出来涓涓儿童时期的创伤性经历和成长中所体验的爱的缺失。与同学的冲突源于对学习的过度关注,而这种对学习的关注却只是一个内部冲突的表现方式,或者是涓涓在情感的迷惘中所能找到的一根自以为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稻草。父亲去世了,母亲又忙,而是世界又复杂得超出了年幼的涓涓的的理解,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涓涓看来,唯有学习是一件很重要而又可以把握的东西,她只能紧紧地抓住这点,以证明自己存在,并摆脱那种自己是包袱的感觉。进入大学以后,她惊恐的发现学习不是万灵药,而成绩不再与自己看书的时间成正比,于是感觉失去了最后筹码的涓涓开始把问题归咎于同学,而其根本原因是自己一贯的应对方式出了问题,她开始不能适应环境了。
这是个让我感觉特别沉重的案例,由于种种缺失,涓涓的防御机制一直在否认这些缺失的重要性。例如母亲的教育和自己的感觉一直都是没有父亲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不比其他孩子差,这样子的反复强调没有差距,其本身就证明了这种差距对涓涓巨大的影响。因此,帮助涓涓面对缺失,接受自己的不幸是首要的问题。因为唯有有勇气面对问题,才有可能去解决问题。失去父亲的创痛需要得到发泄,其生命内在对父亲的渴望必须得到承认,对父亲的呼唤要有发出声音的机会。其次,改变和母亲的交流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么多年来,涓涓习惯和母亲彼此间反复试探,猜来猜去,她从来也没有正面问过母亲到底怎么想,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思维定势去以为母亲可能是这么想,母女之间从来也没有机会透彻的明了对方真正的心意如何。作为女儿,涓涓其实很想证实自己对母亲而言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所以,她要克服内心的骄傲,拉下所谓的面子,和母亲开诚布公的谈一谈。而这种交流并不符合涓涓一贯的行为模式,第一步,涓涓会迈得举步维艰。第三,我们要帮助涓涓认识到,她一贯的把学习看作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的这种应对方式的缺陷。生活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学习是其中之一,但它不是防弹衣,更不是万灵药。如果学习只是一根救命稻草,它并不能阻止你在生活中遭受灭顶之灾。但若能把学习,亲情,友谊,凡此种种生活中重要的因素组合成坚固的小船,我们就能更好的乘风破浪。
以上的干预,涉及到涓涓的潜意识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只有这三个层面的工作都分别到位,涓涓的生活才会真正有拨云见日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