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赵春梅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铁人精神”与工匠精神有高度的契合性,高职院校要将“铁人精神”融入工匠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弘扬“铁人精神”,担当精湛技艺,卓越匠心的新时代劳动者使命。
关键词:铁人精神;工匠人才;培养路径
铁人精神孕育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对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崇高风范、优秀品质的生动写照,是我国石油工人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工匠人才”是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认真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质精品的坚定、踏实、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要体现一种用心、踏实、专注的气质和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态度,“铁人精神”与新时代工匠精神有高度的契合性,高职院校要将“铁人精神”融入工匠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弘扬“铁人精神”,担当精湛技艺,卓越匠心的新时代劳动者使命。
一、“铁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实践中缺乏良好的融入氛围
“铁人精神”一经出现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弘扬铁人精神、学习铁人精神的热情空前高涨,“铁人精神”成为使用频率超高的热词,尽管如此,铁人精神的精神核心却没有走进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中,究其原因,是大家对于铁人精神的理解过于片面和浅显,并没有深入探究铁人精神的核心价值。
(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在我国,对于高职教育的偏见仍然存在,如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技能不强、不能吃苦耐劳,实训室条件有限,不能同时满足多人实验课需要,动手能力不足。因此,如何破解高职院校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缺乏有效的融入途径、渠道有限
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当前学生了解铁人精神的主要方式,但课程中涉及铁人精神的篇幅却很有限,学生了解“铁人精神”相关内容的机会较少,这一现象造成学生了解铁人精神的理解较浅,多数学生仍然认为"铁人精神"涉及的仅仅是艰苦年代下的职业奉献,没有理解到铁人精神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如师生互动、社团活动、课程思政等内容单一,这些都是造成铁人精神融入高职教育课程的难题。
二、“铁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打造良好学习氛围
加强舆论导向,弘扬铁人精神,确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乐奉献、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学校应当建设校园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活动的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铁人精神的内涵,通过铁人精神的学习和践行渐进培养工匠人才的品质。另外,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教育培训中也可以融入铁人精神,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和本领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工匠人才的培养奠定道德基础。
(二)努力塑造匠人标杆
学校应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建议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支持院校或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技能大赛实训基地,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通过各级、各类大赛脱颖而出。备赛的过程就是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忘我拼搏等铁人精神的塑造过程,通过技能大赛既弘扬了铁人精神,也促进了工匠人才的培养。对于技能大赛涌现出的技能高手,要加大宣传力度,这些学生的成功本身就是铁人精神的传承,才能铸就匠人标杆,应当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三)加快建立校企合作
通过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让企业进学校,让专家进校园,让学生进企业,使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学习和培训具备用心、踏实、专注的气质和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态度,使之真正成为能做事、会做事能发扬铁人精神的致力于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学生与企业技术工匠建立友好关系“结对子”,把在书本学习的铁人精神与现实的工匠精神紧密对接,既加深理论认识,又亲自学习了技术工人的技能与品质。
(四)提升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发挥教师在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对于学生的培养、知识的传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雄厚的师资力量将会大大促进工匠精神的融入与发展,教师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播者,强化师资队伍,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自身素养,可以更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教师精益求精的课件、严谨的治学态度、钻研的求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线上教学,都是“铁人精神”在教师身上的体现,都会融入工匠人才培养建设中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学习,让学生能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言传身教,促进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融合。
(五)丰富工匠精神融入渠道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专业特点,确定本课程的建设方向。从课程专业知识出发,融合课程工匠精神元素,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家国责任为重点,围绕专业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大元素开展课程建设。可以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编入思政课程的指定教材,增加相关内容的学习章节,丰富思政课程的讲授方式,加强课堂实践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程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工匠精神作为该项课程的重点检验内容,制定检验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团队责任、大局意识等。结合历史人物、劳模工匠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等,增强学生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
总之,社会快速发展,赋予了“铁人精神”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铁人精神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在传统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学的目标单一,片面强调职业技能培训,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铁人精神中的敬业、求精、求实、奉献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因此,要将“铁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此外,教师应该改变自身能力、改革教材和教法,重构课程体系、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资源库,在课程原有教学资源基础上,扩充关于“铁人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强化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华智.工匠精神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3).
[2]陈连锦.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融合困境及对策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3]任君庆.新时代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
科研项目:本文系黑龙江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龙江四大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B14207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春梅(197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