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沐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凝聚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路径,同时,课外实践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途径。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入新的育人理念、授课方式,以此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社团活动;思政课;课外实践
一、高职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外实践的内在联系
社团活动就是学生结合兴趣而自发组成的,能够按照某种章程、规则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它也是凝聚学生、开展高质量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团活动也是开展思政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在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成才、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高职社团有发展迅速、覆盖面广、接受新鲜事物快、辐射能力强等特点,深受高职院校学生的喜爱,高职生都将参与社团活动当成了美好校园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高职社团的类型主要分为公益服务类、思政教育类、知识技能类、兴趣爱好类、创新创业类等。
思政课外实践主要是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书籍阅读、社会调查、研讨辩论、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等开展社团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取知识,为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从社团活动的形式和范围来分析,社团活动和思政课外实践有如下共同特点:其一,对象都是在校学生。其二,都有一定的人数规模和活动次数。其三,通常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活动,并遵循一定的活动规范。其四,在活动中,都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其五,社团活动及课外实践结束后,学生都能在思维、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
因此通过社团活动,丰富了思政课课外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把思政育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了育人的主阵地,使学生完成思政课由知到行,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二、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的高职院校社团活动情况分析,很多学生都对参与社团活动有较强的积极性。另外,多数学校都结合自身情况,组建了数量不等的学生社团组织,每个社团中学生的人数也都在二十人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活动经费保障。这类社团的互动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多是由学生自行筹办,教师在其中多是扮演指导角色。在社团活动中,每个社团都会结合自己的社团类型,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与宗旨,并对社团活动展开了精心的筹划与安排。
为进一步提升社团活动的方向性,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态势,高职院校还会将部分社团的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制度中,并结合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的次数、质量等因素,为其计量相应的学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参与社团活动对于高职生毕业有重要的作用。不断发展的社团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提升思想、检验才能,还可大幅拓展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相关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外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政课课外实践的范围
通过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大纲的分析,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思想道德层面。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着力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在活动中能够对个人情感、社会价值、人生意义等展开更深层次思考,从而助力其获得更全面发展。2.法治意识层面。通过课外实践,帮助高职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法律制度、基本国策等内容,并结合一个个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对一些基本法产生更多了解,以此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行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素养。3.国情、党情、世情层面的教育。通过开展思政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高职生在一个个实践活动中,对我国的党情、国情、世情产生更为深入了解,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的知行合一发展提供指引。
第二、课外实践的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提升育人效果。从组织形式上分析,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分为如下两类:
1.校内实践。课外实践不仅仅包括在校外的实践活动,校内也会有“小实践”这一形式。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校内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短暂的实践活动,以此更为直观、形象地展开育人工作,其形式包括能力拓展、校园文化构建等。
2.校外实践。校外实践主要是指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展开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思政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实践基地教育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它也被称为“大实践”。在校外实践中,其形式主要包括寻访名人故居、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勤工俭学、专业见习实习等,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大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育人效果。
三、高职社团活动对思政课课外实践的重要作用
社团活动应该是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扩展,通过社团活动扩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把课内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把思政课的理论运用通过社团实践体现出来,加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引领性,最终目的是知行合一,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研读实践活动
研读实践主要是结合思政课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等,在社团中为学生中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而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相应资料的查询和研读活动,以此最大限度地帮助高职生了解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消除思想上的困惑,以此提升思想高度。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较适合思想教育类的社团,比如读书社、力行社、明德社、马克思主义读书社等。这些社团活动与思政课有非常强的契合性,一般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成立,指导教师也多是由一些青年导师担任。这些教师必须要在某个领域中有所建树,方可设置一些有内涵、思想的活动问题,并制定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在社团研读活动中,我们应积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追踪检查,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读心得,从而帮助他们消解心中的困惑。
(二)共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也是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各个社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借助社团人数多的优势,组织其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此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优良品格,以此深化他们对思政教育知识的理解水平。另外,高职院校也可吸收一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以此实现思想性、艺术性教育相结合。
(三)思维能力拓展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我们应重视对课外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积极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此帮助他们更为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助力高职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适合开展此类活动的社团主要有法学社、思辨社、明德社、新闻社等,通过将课外实践与社团活动进行融合,能够大幅提升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对学生思维能力拓展有极大助力作用。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结合一些热点问题展开活动设计,并组织学生结合问题展开讨论,以此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此外,通过研讨、便利活动,能够充分提升高职生搜集资料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思辨形式,能够帮助高职生在一些困惑性问题上达成公式,以此帮助他们消解错误认识,使其回到正确的逻辑道路,提升教学效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例如KAB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协会等,这类社团一般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发起,由相关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此类社团在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时,必须要和当地的组织部、人社局、劳动就业局等展开沟通,以此帮助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观摩。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可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学生分享经验,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实践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得到大幅提升,其胆量、能力、视野也会有进一步发展。例如KAB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协会等。通过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创新意识,为日后学生的日后发展提供更多的出路和选择,拓展了思政课课外实践的形式,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职社团活动对思政课课外实践有着重要作用。社团活动丰富和拓展了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思政课教师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俞慧刚.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活动课程化: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23).
[2]马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课课外实践耦合关系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8).
[3]石涓.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J].鄂州高职学报,2018(04).
作者简介:乔沐(197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