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室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2023年01月09日 10:36  点击:[]

赵欣童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高校要将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学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教学载体,更要深度融合思政元素,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助力。本文从教学融入、实践融入、企业文化融入等多方面,探究高职院校双创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融入元素与方式,形成双创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将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作为重点任务,在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中需要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随着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各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均深入推进并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也形式多样,但个别院校的双创教学也依然存在课程思政融合元素较为片面、内容与方式过于单一、片面,难以让大学生对该课程思政元素产生共鸣,为更好实现育人效果,可以在双创教学中按照“点线面体”的路径融入课程思政。

一、深入挖掘具备高职特点的思政元素内容形成思政点

课程思政元素要与课程知识点相对应,进行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将课程内容模块化、知识点碎片化,在进行双创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时,思政点也应深入挖掘,做到精细化。此处的精细化不是指必须每个小节都要有课程思政点,但模块化教学中思政元素不能过于单一,可针对一个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与扩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文件中要求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文件中强调的这些重点内容亦可以成为双创课程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参考范围。在创业课程中讲授企业认知的内容时可进一步挖掘的思政点有很多,如从企业的构成与运转角度强调通力合作的重要性,从企业的依法纳税特征角度引申出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法律意识在企业运营、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从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引出个人职业道德与素养,通过深入挖掘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引出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富强的关系,鼓励学生精进技艺、志存高远,进一步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二、力争创新高职双创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形成思政线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打造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生的课程内容是高校教师的重点工作,如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转移注意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梳理思政点的基础上理清思政点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及手段让思政点串联成思政线,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开展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活动式教学等,用创新的课堂活动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凝练。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主题可以体现思政元素,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及教师后续的点评均可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较之“讲解式”、“名言式”融入,这种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更灵活、更自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如创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创业项目路演时,就可以运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演讲推广产品或推介自己的理念,学生通过真实体验感受到路演要考虑受众的特点及受众的真实需求,由此引入增强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等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还可以进一步从精诚服务的理念、个人人文与道德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加以深入和强化。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官方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或主流媒体发布的视频影像资料、国家发布的制度文件材料、智慧职教网站提供的课程素材、线上的MOOC资源等,打造新型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创设工作或创业的具体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充分利用双创实践将思政融入立体化实现思政面

创新创业不能脱离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切实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锻炼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学生执行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结合第一课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双创大赛等活动构建课程思政面,给予学生具备思创融合特点的实践机会,在真做实干中强化育人效果。

创新创业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借助第二课堂中的各类社团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带领大学生深入到基层组织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职场特点、感悟职业素养、激发职业责任感;通过实训实践类社团进行仪器操作与技能锻炼,感悟工匠精神、以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为职业榜样拼搏奋斗;通过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生涯规划社团,进行生涯访谈、与企业家座谈,感受树立规划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等创新创业社团,感受真实的商业社会,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在众多双创赛事中,具备红旅赛道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是一堂最好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来自各个地区、不同年龄的选手们汇聚一堂,在红旅赛道中关注脱贫攻坚、投身乡村振兴、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一场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就是将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巧妙融合的实践课。学校可以利用每年的“互联网+”大赛,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通过院校自己举办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讲堂及企业家交流沙龙鼓励学生挖掘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通过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需求痛点,关心中国国情民情,扎根中华大地,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实训中既切实体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又实际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除了“互联网+”大赛以外,各高校还可以充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行业企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实现“课赛融合”、“思创融合”。通过第二课堂,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了解创新创业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体会个人成长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联系,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具备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具有创业能力和实干家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思政协同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学校、企业间多方配合形成思政协同体系,才能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授课教师没有从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背景,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思考具有局限性,内容较单一,挖掘的思政点也不够深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可以在课程思政点挖掘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深度合作,从专业角度进行指导、共同挖掘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融入点。高职院校管理层也应积极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培训,帮助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迅速掌握与课程思政融合相关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措施,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创新式的融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也应在参加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可以通过组织企业现场调研考察、挂职学习研讨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经营流程与运营体系,明确行业企业职业道德与要求、感受实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运营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将其总结成行业、企业相关案例,在案例中挖掘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思政点,为学生做好双创课程中的德育教育。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完善大思政教育平台、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方法,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双创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深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在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进行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挖掘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打造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愿学乐学的双创课堂,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做好实践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技能,树立积极的创新创业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明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0.

[2]贺书品.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与路径[J].经济师,2021(5).

[3]张玉姗,盖立武.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6).

[4]丁伟.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5]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

项目来源: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ZY2020026)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欣童(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江北校区创新创业学院教师,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创业与就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上一条:课程思政视域下案例法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探索 下一条:基于课程思政下的“生物分离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关闭

2018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ICP备案 06000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