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预案-规章制度

2022年03月09日 16:54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北大荒集团等各级防疫指挥部关于做好高校防疫工作的有关工作要求,学院统一工作布署,保障学院整体科学规范地开展疫情防控相关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学工处特制定此心理危机应急预案。

一、按照学院统一布署,全力做好当前形势下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工作

按照学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工作部署,学工处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统筹安排,围绕疫情防控系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和谐安全稳定。

二、组织机构

在学院主管领导的指挥下,在学工处的统筹协调下,学院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领导小组。

组 长:于忠华

副组长:郝雅慧、郝树臣、于文双、张影华、于铁、潘海波

员:樊春光、罗晶、侯鲁林、单爽、黄盼盼、李晶、王萌萌等各分院辅导员老师

三、工作目标

(一)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各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为受影响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心理常识普及及心理危机干预, 协助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疫情带来的心理社会影响。

(三)有针对性的开展疫情过程中或疫情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应对弹力。

四、心理危机干预准备措施

学生返校途中及返校后,各分院学生管理人员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爱。

(一)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评估

运用观察、访谈、反馈、心理测评量表的方式,评估返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区分高危人群、普通人群;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学生。

第二级人群:被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学生群体,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学生群体。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师生群体。

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学工处咨询中心及分院学生管理人员对待评估结果实行分级管理,针对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和新冠病毒带来的应激反应区分开展工作。

(二)针对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心理教育工作

学工处及各分院根据教育部官网及学院官网发布的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文件要求及信息对学生进行科学、正向的心理引导,科学面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提高学生面对冲击的心理适应能力。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利用黑板报、宣传板、融媒体平台、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教育,及时印发教育资料,增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发挥班集体建设的作用,开展关于疫情期间如何提升心理品质的主题班会,构建班级同学互相激发科学认知、形成互助互爱正向导向班集体氛围。

(三)针对普通易感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普通易感学生群体包括各年级第四级人群、重点关注学生群体、有过严重心理问题及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群体,以及在疫情期间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并无法自我调适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容易出现的心态有恐慌、反复猜忌、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各分院按照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的原则,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1.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2.主动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3.倾听、理解、关注易感群体,给予人文关怀和生活关心;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5.自我识别症状并推荐及时就医。

根据分院评估,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推荐到学工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一步评估,符合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进行心理咨询;经过评估需要转介的,按照转介规定由家长带领学生到专科医院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四)发挥心理危机五级干预体系的正向导向作用

1. 发挥学工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科学引领作用

学工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借助专业优势,持续跟进和更新疫情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根据变化开展全院学生的心理常识普及、针对不同群体的主题培训、抗疫期间的心理疏导宣传、热线咨询及网络咨询、面对面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各项工作,扎实做好为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群体的心理服务工作。

2. 发挥辅导员队伍的正向引导作用

辅导员队伍是深受学生信任的队伍,对学生有思想和信念的正向导向作用。辅导员要运用自身工作优势,掌握抗疫的科学信息,了解疫情产生及影响的身心机制,运用自身身教的影响,带着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关心关爱、倾听理解、接纳、欣赏的工作态度,关心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变化,并对重点关爱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或谈心谈话。辅导员老师梳理学生心理状态排查情况,分院核实后,向学工处提交各分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学生月报表并及时合作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3. 发挥基层学生干部朋辈影响作用

发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四级班级心理委员和五级寝室心理联络员在学生中的朋辈影响作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波动信息、及时向分院老师及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反馈信息,并在学生群体中起到科学宣传、正向导向的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形成工作团队,积极主动了解所在寝室及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按周向辅导员老师提交《班级心理晴雨表》。

(五)持续提供心理热线及网络心理辅导服务

学工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继续拓宽抗疫期间的融媒体心理服务渠道,在学生返校后持续提供二部心理热线服务及QQ网络在线心理辅导及留言咨询、“垦职院心理”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咨询服务,支持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波动及情绪疏导,保障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疏导。



附: 

针对不同症状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确诊患者

(一)隔离治疗初期。

心态特点: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

干预措施:

1.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所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与患者争吵或过度卷入等。

2.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除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如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正面心理支持、不与患者正面冲突等。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

3.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目前治疗的要点和干预的有效性。

原则:支持、安慰为主。宽容对待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及早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

(二)隔离治疗期

心态特点: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

干预措施:

1.根据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观如实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患者作到心中有数;

2.协助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3.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4.尽量使环境适宜患者的治疗;

5.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原则:积极沟通信息、必要时精神科会诊。

(三)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

心态特点:濒死感、恐慌、绝望等。

干预措施: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减轻症状。

原则:安抚、镇静,注意情感交流,增强治疗信心。

(四)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心态特点: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干预措施:

1.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2.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3.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4.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5.鼓励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等。  

原则:健康宣教,鼓励配合、顺应变化。

二、疑似患者

心态特点: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或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

干预措施:

1.政策宣教、密切观察、及早求治;

2.为人为己采用必要的保护措施;

3.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4.使用减压行为、减少应激。

原则:及时宣教、正确防护、服从大局、减少压力。

三、医护及相关人员

心态特点: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

干预措施:

1.参与救援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消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隔离区工作人员尽量每月轮换一次。

3.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安排定点医院一线人员在医院附近住宿。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5.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

6.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原则:定时轮岗,自我调节,有问题寻求帮助。

四、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

心态特点: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

干预措施:

1.政策宣教、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居家观察;

2.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原则:宣教、安慰、鼓励借助网络交流。

五、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

心态特点:怕被误诊和隔离、缺乏认识、回避、忽视、焦躁等。

干预措施:

1.知识宣教,消除恐惧;

2.及早就诊,利于他人;

3.抛除耻感,科学防护;

原则:解释劝导,不批评,支持就医行为。

六、易感人群及大众

心态特点: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干预措施:

1.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2.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3.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

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5.自我识别症状。

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上一条: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预案 下一条:关于秋季学期及疫情期间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关闭